BETWAY(中国必威)官方网站

北纬51°的绿色答卷呼玛县打造高寒地区绿色农业新标杆|必威|官方网站
行业资讯 分类
北纬51°的绿色答卷呼玛县打造高寒地区绿色农业新标杆发布日期:2025-07-27 浏览次数:

  在很多人印象中,北纬51°的高寒地带似乎与农业高产绝缘。但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的呼玛县,却用实打实的成绩颠覆了这一认知——2025年入选全国第三批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绿色食品认证面积突破100万亩,粮食总产量与农民收入连年攀升。这个曾因冷凉受限的县域,正以绿色为笔,书写着高寒农业的突围答卷。

  呼玛县的农业条件曾被视为先天不足:无霜期最短仅90天,年有效积温刚过1800℃,传统作物很难在此立足。但换个视角看,这些限制恰恰孕育了独特优势——71.2%的森林覆盖率筑起天然生态屏障,黑龙江支流滋养出富含有机质的河谷平原,纯净的水土环境成为绿色农业的天然基底。

  全县65%的农业人口、人均高占比的耕地,以及以大豆、小麦为主的种植传统,让这里具备了规模化发展绿色农业的基础。正如当地农户所说:咱这儿冷是冷,但种出的粮食带着土香味,这就是最好的本钱。

  呼玛县的绿色转型,始于一场对质量优先的集体共识。通过构建绿色生产—科技赋能—产业融合全链条,这个高寒小城实现了从种得好到卖得好的跨越。

  在制度层面,三位一体保障体系成为关键推手。从县委县政府将绿色农业列为头号工程,到2024年累计发放14.73万元认证与检测补助;从副县长牵头的专项领导小组,到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土地核查法,政策的精准滴灌让绿色认证面积实现爆发式增长——2024年较2023年增长200%,较2022年前更是激增20倍,如今占全区认证面积的61.6%,用数据印证了制度创新的力量。

  8亿元涉农资金的整合投入,则为绿色生产装上加速器。从大豆示范方到全程机械化作业,从三免政策培育龙头企业,到99%的耕种收机械化率,资源的集中投放让高寒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直追平原地区。

  在呼玛县的超早熟大豆繁育基地,每一粒种子都带着抗寒基因。通过与高校院所合作,当地选育的耐寒良种实现100%覆盖率,让大豆在短暂无霜期内完成生长周期。测土配方施肥、化肥减量示范区的推广,更让这片黑土地越种越肥。

  产业融合则让冷资源变成热经济。呼玛大豆申报地理标志,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双轮驱动,让高寒特产走进黑土优品名录;电商产业园里,本地网红主播用镜头带全国网友云逛田间地头,线上销售额占比逐年提升,物流网络将新鲜农产品48小时送达全国餐桌。

  发展绿色农业,呼玛县始终守住生态红线。植保无人机巡航防控降低农药残留,农业废弃物回收体系让95%以上的秸秆、地膜得到无害化处理,黑龙江畔的优质水源持续滋养着每一寸耕地。这种对生态的坚守,反而成了最亮眼的卖点——绿色食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0%,印证了好生态才有好收益的朴素道理。

  如今的呼玛县,用100万亩绿色认证田、80%的绿色产值占比、持续增长的农民收入,证明了高寒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的可能性。在这片曾因气候寒冷被视为种植禁区的土地上,生态优势正通过产业链延伸不断放大:县里建起绿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大豆、小麦经过精深加工变成蛋白粉、全麦面包等20多种产品,附加值提升3倍以上;电商直播间里,戴着头巾的农户对着镜头展示黑土地里的生态宝贝,年线亿元。

  生态红利的释放不止于田间地头。依托黑龙江沿岸的原生态风光和寒地森林资源,呼玛县打造了界江观光森林康养等特色旅游线路。每到夏季,江面上的游船载着游客欣赏两岸的葱郁林海,岸边的民宿里飘出用本地食材炖出的鲜香。曾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自然风光,如今成了带动村民增收的金钥匙,仅去年一年,全县旅游收入就同比增长40%,不少农户靠着经营农家乐、销售手工艺品实现了增收。

  从守护绿水青山到收获金山银山,呼玛县的实践印证了一个深刻道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当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寸绿色都被珍视,每一份生态优势都被转化为发展动能,绿水青山就真正成了滋养民生的幸福靠山,也为高寒地区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提供了生动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