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农业产业的发展对于县域经济的提升和乡村的全面振兴具有关键作用。自2018年起,农业农村部联合财政部实施“农业产业强镇”项目,该项目致力于通过乡镇主导产业的全链条升级,促进县域经济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四川的安岳县、乐至县等地区积极响应并参与其中,成为了这一政策实践的典型代表,对其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二、政策背景与建设成效概览自2018年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联合开展“农业产业强镇”项目以来,四川部分地区积极参与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以安岳县为例,截至目前,已有5个乡镇入选,分别为乾龙镇、镇子镇、东胜乡、合义乡、元坝镇。乐至县东山镇(蚕桑)于2024年入选第二批名单。这些乡镇在政策的推动下,不断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
三、核心发展模式与创新实践(一)“粮油 +”复合产业模式(以安岳县为例)合义乡 合义乡积极发展“稻 + 虾”“粮 + 药”立体农业。目前,已建成稻虾基地6000亩、稻药基地2000亩,实现亩均纯收益3000元以上。例如,农户唐其海采用“玉米 + 白芷”套种模式,亩产白芷3500斤(产值7000元),同时亩产玉米200斤;重庆业主陈国的“稻虾田”亩产水稻1500 - 1900斤,亩产小龙虾2000斤,早虾售价达150元/斤。元坝镇 元坝镇拓展了“粮油 + 药材/蔬菜/柠檬”多元业态。2023年,主导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656亿元,从业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7730元。其中,狮子村的“粮油 + 柠檬”模式成效显著,带动村集体年收入超100万元,每年发放务工工资30 - 40万元。(二)全产业链整合与联农带农机制经营主体创新 部分乡镇推行“龙头企业 + 合作社 + 基地 + 农户”模式,如元坝镇借鉴崇州“农业共营制”,推动了土地流转和农民就地就业,实现了农民收入的双重增长。三产融合实践 乐至县东山镇积极发展蚕桑文旅融合,打造了“蚕桑宴”等特色消费场景;安岳乾龙镇构建了柠檬“一园两核四基地”,标准化基地面积达2500亩。(三)产业集聚与品牌化升级安岳县聚焦主导产业进行补链强链。镇子镇(2018年入选)以柠檬、名优水果为主导产业,建成产业基地8500亩;东胜乡(2023年入选)主导产业为佛乐橙,标准化基地达1400亩;合义乡(2021年入选)聚焦生态水稻,改造优质水稻基地2000亩。(数据来源:安岳县农业农村局)
四、关键成效与数据支撑(一)联农增收实效元坝镇2023年主导产业带动农民人均增收超2.7万元,充分体现了产业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积极作用。(二)规模效应凸显安岳5个强镇累计建成标准化基地超1.6万亩,拉动县域农业产值增长超15%,显示出产业集聚带来的规模效应。(三)乐至县东山镇发展成果乐至县东山镇的蚕桑产业覆盖16个村(社区),创新了“园区 + 企业 + 专合社 + 家庭农场”四级联动体系,在三星级农业园区创建方面成效显著。五、面临挑战与前瞻建议(一)现存挑战当前,四川农业产业强镇发展面临一些挑战。一是产业同质化风险,如多地聚焦“稻虾”模式;二是产业链后端存在短板,深加工和品牌溢价不足;三是抗市场波动能力较弱,如小龙虾价格波动对产业发展造成一定影响。(二)发展建议强化科技赋能 推广智慧农业,如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种养监测,降低自然与市场风险。深化品牌战略 打造地理标志产品,如“安岳水稻”“乐至蚕桑”,拓展高端市场。政策精准滴灌 设立产业强镇专项基金,支持冷链物流、电商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协同规划 建立跨乡镇产业联盟,避免重复建设,实现资源互补。六、结语四川农业产业强镇通过“主导产业聚焦、全链价值挖掘、联农机制创新”三维驱动,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未来,需要以科技化、品牌化、绿色化为核心,推动“小而精”的乡镇产业向“强而久”的县域支柱经济跃升。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有望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可复制的“四川样本”,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后续研究可以进一步关注科技应用的具体效果、品牌建设的路径和政策实施的精准度等方面,以推动四川农业产业强镇持续健康发展。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公告、安岳/乐至县政府公开材料。如需完整案例细节或政策原文,可查阅文末引用链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又一例“天价ECMO救护车”!13.5万转运150公里,关键是有发票…
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发表最新Nature论文:极端高温或导致中国住院人数大幅增加
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国家级农业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国债及专项债协助申报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