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上午,实践团抵达学校产学研合作基地谭家桥石涧源山泉水养殖示范基地,在基地负责人的带领下,成员们详细参观了幼苗培育区、种鱼区以及繁殖孵化区。基地创新研发的孵化设备,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环境,显著提升了溪石斑鱼的孵化率,这一成果给实践团成员留下深刻印象。同时,在学校水产专家的指导下,基地运用的山泉水循环养殖技术,实现了水资源高效利用与水质精准调控,成为生态养殖的示范案例,与“科技支农”理念高度契合。实践团成员与基地技术人员深入交流后,了解溪石斑鱼特色养殖技术,为我们后续开展溪石斑鱼相关科研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午后,团队前往皖南综合试验站,在茶叶生产车间,通过吴站长的介绍,成员们亲身感受了传统茶叶工艺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从鲜叶萎凋到精制包装,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和祁门红茶等茶叶的现代化加工流程井然有序。其中,站长详细讲解了“太平魁红”这一创新茶产品,该产品的工艺借鉴祁门红茶发酵技术,提升茶叶品质,由此为茶农带来了显著的增收效果,有力推动了当地茶叶产业的发展。随后,实践团成员在站内开展座谈会,就“高校科研成果如何更高效地服务农业生产实际需求”,与试验站专家深入探讨。会中,站长向我们叙述了安徽农业大学和试验站的密切联系,校内许多教师和相关专家通过试验站为农户服务,解决农户实际生产问题。安徽农业大学皖南综合试验站创建的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创业孵化、人才培养四能统一模式,充分体现了“校地协同育人”的育才理念。
离开试验站,实践团全体成员顶着高温来到黄山区王老六稻虾生态养殖家庭农场。农场主王老板讲述了他与安农师生的从相知到结识的故事:五年前他经别人的介绍,主动打电话找到安徽农业大学水产专家丁淑荃老师商讨稻虾养殖技术。在丁老师的指导下,王老板通过创新的“十字沟”稻田改造设计以及“错峰投苗”策略,从曾经对稻虾养殖的一知半解,再到实现了水稻产量的稳定,小龙虾亩产更是大幅提升。针对农场在养殖过程中遇到的疾病防控难题,实践团的带队老师丁淑荃教授凭借专业知识,从水质调节、饵料优化等多个方面给出了专业建议,现场解决水质富营养化等实际问题。这是“问题导向式实践”的生动写照,团队成员们也在实践中深刻领悟到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对于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的重要性。
当晚,实践团召开总结会议,对当天的调研收获进行全面梳理。团队成员围绕山泉水养殖技术创新、茶叶加工工艺改良、稻虾共作模式优化等话题各抒己见,认为皖南农业发展的蓬勃态势离不开科技赋能、模式创新以及人才支撑的协同发力。
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赴黄山市黄山区暑期社会实践团依托安农大皖南综合试验站平台,将继续扎根黄山区基层,深入开展技术调研、服务与推广工作,通过“驻点调研 + 技术攻关 + 成果转化”的模式,切实推动高校智力资源与乡村发展需求的精准对接,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青年助力乡村振兴的青春篇章。
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师从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以通讯作者身份在一区Top期刊(IF=14)上发表研究论文
上海排队最长的小馄饨店搬家!招牌涨价?开卖新品大馄饨和焖肉!老板讲……
神挡杀神!巴黎欧冠通杀英超&5-0国米 世俱杯4-0皇马马竞&2-0拜仁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