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武安镇邓家嘴村的山茱萸种植基地里,翠绿的树苗与林下蓬勃生长的野菊花苗相映成趣。南漳县森林覆盖率达68.23%,近年来南漳县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据了解,2024年,南漳县林下经济年产值突破5亿元,带动1.2万农户人均增收超8000元,先后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中国天然氧吧等金字招牌。
南漳县过去以单一的木材采伐为主,不仅效益低下,更对生态造成压力。近年来,当地积极践行 “两山” 理念,将林下经济作为 “两山” 转换的核心载体,完成了从 “向森林索取资源” 到 “为森林赋予价值” 的根本性转变。
产业布局绿色重构。南漳县将林下经济纳入 “十大农业产业链”,立足 “桑蚕之乡”“菌耳之乡” 的生态禀赋,明确食用菌、中药材、林果等环境友好型主导产业。在 “一镇一品” 差异化策略中,山区种植野菊花、丹参等兼具生态保护与经济价值的道地药材,林区推广 “林禽共养” 实现生态循环,低山发展林蜂产业带动蜜源植物保护……每一种产业选择都以 不破坏生态为前提,让林地在 “生长” 中实现增值。
凤凰山林场就是典型的实践案例。这里的3000亩林下近野生灵芝基地,通过 “模拟野生环境技术” 实现生态种植,基地种植的灵芝不仅有效成分比普通种植高出3成,更避免了化肥农药对林地的破坏,实现了 “生态保护—品质提升—价值倍增” 的正向循环。这种 “不砍树也能致富” 的模式,彻底改变了当地群众对森林资源的认知,让 守护绿水青山”成为共识。
南漳的林下经济突破了 “靠山吃山” 的传统局限,通过产业链延伸与业态融合,让绿色资源释放多元价值,实现了从 “生态优势” 到 “发展胜势” 的跨越。
在产业链延伸中,当地跳出 “种养卖原料” 的低端循环,向绿色加工、品牌增值要效益。湖北思安药业与高校共建 “院士专家工作站”,将山茱萸从原材料加工成远销海外的精深产品,附加值提升数倍;水镜蜂情合作社打造 “水镜蜂情” 品牌,让普通土蜂蜜成为年销5000吨的地理标志产品,带动400多户蜂农户均增收超万元。目前,全县9个地理标志商标、16个“三品一标” 认证产品。
在业态融合中,“生态 +”模式让绿色资源焕发新活力。湖北东漳实业依托桑蚕文化打造 3A 级景区楚桑丝博园,让 “一片桑叶” 串联起农业、工业与文旅产业;香水河、春秋寨等景区融合森林康养、有机采摘等业态,年吸引游客500万人(次),将生态优势转化为文旅竞争力。投资50亿元的国储林项目落地,更将生态保护与生态康养相结合,为绿色发展注入长效动能。
南漳县的生态保护机制为绿色发展划下红线。当地推行 “林长+警长+检察长”联动机制,运用无人机、遥感监测等科技手段构建 “天空地人” 一体化管护网络,确保森林资源“只增不减”。“绿满南漳再提升” 行动完成造林绿化1.7万亩,森林覆盖率与蓄积量 “双增长”,为林下经济提供了可持续的生态基底,让 “绿水青山” 的本底更加厚实。
政策激励机制更为绿色发展注入动力。南漳县财政每年统筹2000万元涉农资金支持林下经济,重点扶持生态友好型项目;通过示范基地建设,推广灵芝模拟野生种植、林药共生等绿色技术,引导产业向生态友好型转型。国有凤凰山林场的近野生灵芝基地、思安药业的林药示范基地等样板,正是政策扶持下绿色技术落地的典范。
利益联结机制让绿色成果惠及于民。南漳县在全县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湖北楚菊中药科技公司带动460户村民种植野菊花,户均年增收2.5万元;肖堰镇耀妙家庭农场通过林果种植,为100多名村民发放劳务费40多万元。这种 “生态受益、群众获利” 的机制,让村民从绿色发展的参与者变成受益者,为 “两山” 转换提供了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