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漫步莒南县文疃镇,阡陌纵横间绿意葱茏。近年来,该镇立足生态资源禀赋,深度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力构建循环农业发展体系,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实现种养融合的生态循环。在陈家岭村的福棚山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现代农业的智慧与生态理念完美交融。作为拥有84户社员、1100余亩综合种植养殖基地的示范园区,这里处处彰显着循环农业的精妙之处。樱桃园、花椒园与水产养殖池相映成趣,形成了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闭环。养殖区里,畜禽粪便经过科学处理,成为富含养分的有机肥料。这些“生态黑金”被精准施用到400亩樱桃园中,不仅改善了土壤结构,更赋予了樱桃独特的香甜风味。今年樱桃成熟季,果实凭借出众的品质,成功打入高端市场,亩均收益突破2万元。而林下散养的土鸡啄食害虫、杂草,其粪便又滋养土地,形成了“果养鸡、鸡肥地、地壮树”的良性循环。据统计,这种立体化种养模式带动社员户均增收超5000元,村集体年可增收20余万元。
开展全方位的绿水青山治理与守护。该镇创新推出“123+N”农业废弃物治理体系,以镇级服务站为核心枢纽,辐射10个村级回收网点,构建起覆盖全镇的网格化回收网络。在回收过程中,严格落实“统一回收价格、统一堆放管理、统一无害化处置”三统一标准,通过政府补贴兜底,确保村民每上交一个农药瓶、一个农膜袋都能获得合理收益。“以前农药瓶随手扔,田间地头到处都是。现在统一回收,不仅环境变好了,还能换钱!”韦家官庄村村民韦庆斌笑着说。曾经散落乡间的农业废弃物,如今通过资源化处理,变身为工业原料或环保产品。据悉,全镇累计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200万个(件)、废弃农膜40多吨,实现“从田间到处置”的全链条闭环管理。
秸秆“变身”绿色动能。面对传统秸秆处理难题,该镇打出一套“科技+产业”的组合拳,麦田里搭载秸秆粉碎装置的智能收割机将金黄的麦粒收入仓,粉碎后的秸秆就地还田,成为天然的土壤改良剂。针对地形复杂的山岭地,7个标准化秸秆收储点应运而生,专业设备将秸秆打捆、粉碎,分别用于饲料加工、基料生产和生物质能源开发。在孟家薛庆村的秸秆还田示范区里,种植大户高兴平欣喜地介绍:“用了秸秆肥,土壤松软了,化肥用量减少了20%,玉米亩产还提高了50多公斤!”如今,该镇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95%,形成“还田为主、多元利用”的发展格局,既消除了焚烧隐患,又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真正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从生态种养到废弃物治理,从农业文化传承到品牌打造,该镇以其独特的循环农业实践,兴起了一场以绿色为底色的农业变革。“我们将继续深化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推动三产融合,让绿色发展成为乡村振兴最鲜明的底色。”该镇党委书记徐超表示。
1、凡本网注明来源:琅琊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为琅琊新闻网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未经许可,域内(临沂)商业性网站或组织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域内商业网站转载本网信息须经书面授权 ,域外网站转载请注明来源:琅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刊登的临沂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作品版权,均为临沂日报报业集团所属媒体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未经临沂日报报业集团相应媒体授权,任何网站或组织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违反上述声明者,临沂日报报业集团所属媒体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琅琊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 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 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小戏小剧海选大赛 群众爱故事 效果超预期 临沂市2025年群众性小戏小剧创演海选大赛北部片区开演
·琅琊网评 以《条例》为纲 强沂蒙精神生生不息之根——宣传贯彻《山东省传承弘扬沂蒙精神条例》系列评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