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WAY(中国必威)官方网站

“金融柑”迈向千亩集群清远乡村振兴的“柑融模式”正在破圈|必威|官方网站
行业资讯 分类
“金融柑”迈向千亩集群清远乡村振兴的“柑融模式”正在破圈发布日期:2025-07-13 浏览次数:

  踏进迎咀村陈皮柑加工厂的晾晒场,浓郁的柑香便扑面而来。金灿灿的阳光洒在整齐排列的竹筛上,数百个"柑宝"正经历着最关键的三蒸三晒工艺,这些经过古法炮制的小青柑已呈现出诱人的琥珀色。

  一颗陈皮柑如何撬动乡村振兴大产业?在“百千万工程”的推动下,清远市清城区源潭镇以陈皮柑产业为突破口,构建起“一产提质、二产增值、三产共享”的现代化农业体系,走出一条具有湾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从2022年30亩试种区起步,短短三年间发展至700亩规模,源潭镇陈皮柑产业正加速向千亩产业集群迈进。

  2022年初,迎咀村党总支书记陈记权作为产业发展带头人,多次前往江门新会调研考察。经过全面研判市场、技术、资源等多方面要素,决定启动约30亩的陈皮柑产业试种。经过三年探索,种植规模已扩展至700亩,并计划通过引入社会资本进一步扩种至1000亩,形成“试点-推广-集群”的梯度发展格局。

  陈记权介绍,陈皮柑从种植到实现挂果需要3年,但经济效益显著。目前,迎咀村的陈皮柑种苗均引进自新会核心产区,已有30亩进入初产期,预计亩产达3000斤。按2024年新会陈皮柑原料果采购成本5.5元/斤计算,单亩产值约1.65万元。

  尽管新会地区种植面积持续扩大,但源潭镇凭借“后发优势”,通过标准化种植和精细化管理提升产品竞争力。例如,引入现代农业管理技术,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手段,实施规模化智能管养。预计到2026年,迎咀村陈皮柑采收面积将扩至300亩,2027年超600亩,形成“种植-采收-初加工”标准化体系。

  陈皮柑的价值,不仅在于鲜果销售,更在于其深加工产品的市场溢价能力。源潭镇通过构建“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体系,将产业链延伸至高附加值环节。

  在迎咀村委会背后的陈皮柑现代化加工厂,近2000平方米的厂房配备了自动化清洗、开皮、烘干生产线万斤鲜果。近期正值陈皮柑的疏果期,工作人员正在尝试用三蒸三晒的古法炮制“柑宝”。迎咀村迎盛公司的潘福权介绍,陈皮柑从陈皮花、胎柑、柑宝、三花青、四花青、二红、大红的全生长过程,都可以开发出多元化产品。

  据《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陈皮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显示,陈皮茶饮市场规模预计2026年达53.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35.4%。源潭镇推出的自主品牌“源来有柑”系列产品,正是瞄准这一蓝海市场。此外,陈皮在中药材、保健品领域的广泛应用,也为其价值提升提供了广阔空间。

  如何让产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村民?源潭镇通过“公益+市场”的双轮驱动,探索出一条收益大众化的创新路径。

  “全民参与、共享红利”的合作模式,是源潭镇实践的核心。一方面,迎咀村集体可以通过迎盛公司在陈皮柑种植产业基地中的投资种植、种养管理和销售运营三大板块中获得的收益,用于扩大产业发展和全村公益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通过“公开募股”机制,推出一定量果树“范围”,以“N倍每年平均收益价”出售永久收益权,村民或投资人可随时投资、随时收益,降低了参与门槛。

  多元化营收结构增强了产业的抗风险能力。除鲜果和加工产品销售外,迎咀村还推出“陈皮认购+代陈代销”业务,客户可委托存储陈皮,待升值后由企业协助销售。首年即获陈皮柑销售订单1.5万斤,陈皮代陈订单约400斤。这种“金融+农业”的跨界模式,不仅盘活了存量资产,更通过时间价值放大了产品收益。

  从传统种植到“金融柑”模式,源潭镇陈皮柑产业在“百千万工程”赋能下,实现“小特产”向“大产业”的跨越式发展。随着迎咀村首批陈皮柑走向市场,“柑融之路”正成为清远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高质量发展愿景,在这里正逐步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