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作为中国西部的农业大省,在农业发展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 - 2035 年)》的出台,为陕西省农业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指引。近年来,陕西省积极响应规划要求,通过特色产业升级、科技创新赋能以及制度改革突破等举措,探索出一条具有秦巴特色的农业强省建设路径。深入分析这一路径的实践成效、创新模式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对于推动陕西省农业高质量发展乃至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 陕西省已成功形成苹果、猕猴桃、奶山羊三大支柱产业。苹果产量占全球的七分之一,猕猴桃产量占全球的四分之一,奶山羊全产业链综合产值突破 200 亿元。以洛川县芦白村为例,通过“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模式,苹果亩均收益突破万元,带动全县苹果产业链综合产值达 1310 亿元。相关研究表明,这种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能够有效整合资源,提高产业竞争力。
全产业链价值提升 静宁苹果产业通过深加工延伸出脆片、果醋等 112 种产品,商品化率提升至 85%;平凉红牛开发出生物制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实现从养殖到加工的六产融合。这种全产业链发展模式能够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产业整体效益,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
数字农业创新实践 鄠邑区打造的“1 + 3 + 6 + N”农机协同平台,推动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 98.5%,每亩节本增效超 200 元。杨凌示范区通过校企协同模式,建成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 13 个。数字农业的发展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发展方向。
土地制度改革试验 高陵区“三块地”改革实现土地流转率 62%,亩均产值提升 3 倍;陇县“四联共建”机制整合 5.8 万亩耕地发展有机农业。土地制度改革能够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提供保障。
经营体系现代化突破 汉阴县“国企带镇村”模式培育集体经济强村 147 个,村均收入突破 50 万元;眉县猕猴桃产业通过“职业农民 + 科技特派员”体系,实现标准化种植覆盖率 90%。经营体系的现代化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产业升级。
生态振兴制度创新 商南县红庙村“生态 +”模式发展林下经济,森林覆盖率提升至 88%,户均年增收 1.2 万元;米脂县对岔村梯田改造项目实现水土保持率提升 40%。生态振兴制度创新能够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生物育种技术突破 依托杨凌种业创新实验室,成功培育抗旱小麦“西农 979”、高油酸油菜“秦优 33”等新品种,单产提升 15% - 20%。生物育种技术的突破能够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智慧农业场景应用 泾汭河川区设施蔬菜产业园运用无土栽培、智能温室技术,使番茄年产量达传统模式 3 倍;大荔县建成全国首个县域级农业数字大脑,实现灾害预警准确率 95%。智慧农业的应用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降低农业生产风险。
碳汇农业发展试点 延安市推行苹果园碳汇计量监测体系,30 万亩果园年固碳量达 45 万吨,探索形成“生态账户”交易机制。碳汇农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农业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产能提升工程 建议在关中平原建设 500 万亩高标准农田集群,集成智能水肥系统、无人农机等技术,力争粮食单产突破 650 公斤/亩(当前全省平均为 387 公斤)。通过提高农田质量和农业技术水平,能够有效提升农业产能。
三产融合示范区 依托袁家村等年接待超 800 万人次的文旅 IP,打造 10 个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培育预制菜、休闲农业等新业态。三产融合能够促进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数字乡村新基建 建议三年内实现 5G 网络行政村全覆盖,建设 100 个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培育万名数字新农人。数字乡村新基建能够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村生活质量。
陕西省在农业强省建设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实践表明,农业强省建设需把握三个关键:以特色资源转化形成比较优势(如苹果全产业链发展)、以制度创新激活要素潜能(如土地确权促进规模经营)、以科技赋能重构产业形态(如数字技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然而,当前陕西省农业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如种源自主可控方面,种业对外依存度仍达 35%;绿色低碳转型方面,化肥使用强度仍超全国均值 8%。未来,陕西省需在这些重点领域持续突破,为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西部样本。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 - 2035 年)》提出的“到 2027 年农业强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目标,在陕西的实践中已显现制度创新红利。建议进一步深化“飞地经济”模式,推动关中 - 陕南农业要素跨区域配置,构建全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未来的研究可以聚焦于如何更好地解决种源自主可控和绿色低碳转型等问题,以及如何进一步优化“飞地经济”模式,实现农业要素的高效配置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