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1、中国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继承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 2、中国生态农业的技术体系充分利用资源、合理保护资源 3、中国生态农业的技术体系有效地连接不同农业组分 1、农业环境综合整治技术体系 2、农业资源的保护与增殖技术 3、小流域综合利用技术 4、立体种养技术 5、庭院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6、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7、农业副产物再利用技术 8、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
• 1、生态农业模式的环境适应性----以沼气模式为例 • 2、生态农业模式的环境适应性----以基塘模式为例
• • • • 1、气候土壤梯度 2、流域地形梯度 3、人口密度梯度 4、城乡经济梯度
• • 为了促进常规农业发展模式向可持续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转换,应该 采取以下措施: 1、从农业发展观念上进行彻底的转换,将农业的发展转换到以生态学 理论为指导的生态合理的发展轨道上来,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我们 的农业生产实践。 2、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业生产布局,加快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步伐, 通过结构和布局的优化设计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的效率,减少农业生产 的影响。 3、从高化肥、农药投入到合理投入有一个土壤有机质平衡和天敌平衡 的重新建立的过程。 4、加快相关替代技术和物质投入的研究和开发,采用高新的环境友好 技术彻底改造传统农业,使之尽快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 • • • • • • • • • (1)控效肥料 (2)生物肥料 (3)新型农药 (4)降解膜 (1)由于基因流引起的作物变为杂草问题 (2)转基因作物的转基因通过基因流转到野生植物。 (3)有关对含有编码病毒序列基因的转基因作物释放问题 (4)转基因植物产生的杀虫剂对非靶生物的影响 (5)害虫对转基因Bt作物的抗性 (6)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 • • • • • • • • • 1、东北区 2、黄淮海区 3、黄土高原区 4、长江中下游区 5、华南区 6、西南区 7、西北干旱农业区 8、青藏高原农业区 9、庭院区 10、城效区
• 1、增加粮食生产,妥善解决粮食问题 • 2、促进农村综合发展,消除农村贫困状况 • 3、合理利用,保护与改善自然资源,维持生态平衡
• 1、学术探讨与小规模试点起步阶段 • 2、生态农业的试点与研究初期 • 3、中国生态农业的稳定发展时期
• • • • • • • (1)现代信息技术 (2)生物技术 (3)工程装备技术 第一,精确播种 第二,精确施肥 第三,精确灌溉 第四,精确收获
• 1、国家生态农业建设管理机构 • 2、地方生态农业管理机构 • 3、生态农业管理的任务和职责
• 1、相当低的生产力水平,饥饿和灾荒为人类无法摆脱的阴影。 • 2、19世纪初以美国的惠特尼发明轧棉机以及随后在植物营养、 生物进化以及遗传学等方面基础理论和学说的相继突破,标志 着传统农业开始与近代科学技术结合的新阶段。 •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量人力、物力和军用技术转向包括农 业在内的民用产业。从而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基本功解决了饥谨 难题。 • 4、常规式农业现代化
• 中国生态农业: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并与传统农业精华相结合, 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 生”的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 高产、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达到生态与经济两个经济两个系统的 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 • • • • • (1)强调以提高第一性生产力作为活化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前提,为 此不但不排斥,而且积极应用新技术和合理投入。 (2)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 (3)部分实现稀缺资源的替代和弥补,一方面充分挖掘系统内部资源 潜力,另一方面高效利用职权商品性农业投入。 (4)通过改善系统内部结构和投入产出,在不增加其他投入的情况下提 高农业效益。 (5)通过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 值,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高农业效益,降低成本。 (6)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林草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和污染,提 高农产品的安全性等。
• 中国生态农业是把农业生产增长、农村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治理 与保护融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它的内涵有三:
• (1)生态农业首先是农业发展观念的转变,它是中国落实农业可持续 发展的一种战略思想和具体行动,它强调维持农业高额生产力的基础是 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2)生态农业是以系统观念为指导组织现代农业生产的一种方式。 (3)作为一套经济而高效的农村实用技术,走资源节约型农业道路。
• • • • • (1)决策和规划 (2)组织协调 (3)宏观调控 (4)教育和宣传 (5)监督检查
• 1、保证监督性政策法规通过政策和立法形式保证和监督生态农 业建设 • 2、管理引导性政策法规主要是运用政府系统的行政性强制管理 手段和利益调节性引导措施,约束和鼓励不同利益主体在生态 农业建设中的经济行为。 • 3、组织协调性政策法规用以组织协调各部门围绕中心、突出重 点、发展生态农业。
• 第一,农业经营的目标不再局限于食品和纤维,还包括乡村社会进步和 乡村经济活力,维护健全的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乡村居民教育、就业和 其它经济机会的平等权利,即在社会、经济和环境目标中追求多目标协 调、兼顾。 第二,农业经营不仅要保证农产品数量的供给,还要注重质量、效益和 市场竞争力。 第三,新的农业技术体系不仅包括机械、化学、水利等常规现代化技术, 还包括稳妥处理农业与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关系,新的接口技术、技 术选择和组合应用也更加遵循生态规律,更加回归自然。 6、农业发展目标有三个阶段的演变:第一阶段目标以满足温饱需 求为核心;第二阶段目标把满足相对富裕纳入农业发展的目标;第二阶 段则把满足高质量生活的生态环境、食品质量与未来的繁荣列入农业的 发展目标。
• • • • • • • • (1)生态农业就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2)生态农业只能小规模地试验 (3)生态农业是拒绝投入的农业 (4)生态农业是复古式的农业 (5)生态农业拒绝高科技 3、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 (1)生态农业建设与发展其他农业的关系 (2)生态农业建设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
• 1、满足巨额农产品的数量增长、品质改善的挑战 • 2、农业资源短缺与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挑战
• • • (1)生态破坏加剧 (2)农业生产区资源利用不合理及废弃物污染严重 (3)外源污染加剧
• • • • • • (一)中国生态农业的特点 1、以追求高产、优质、高效为目的 2、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 3、强调物质的适当投入 4、劳力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 5、个别农场发展与区域发展相结合
• • • • • 一、中国农业的发展阶段和面临的挑战 二、中国生态农业的产生和发展 三、中国生态农业的模式 四、中国生态农业的技术 五、中国生态农业建设的组织管理
• 中国生态农业是在适应中国国情特点下产生的农业可 持续发展模式,它体现了生态与经济协调的可持续发 展战略,又是一项农民自发创造、政府积极支持、科 技人员主动参与的伟大实践。 • 我国的生态农业实践在主流上已被广泛认为是“成功 的持续农业模式”。我国生态农业从开始研究试验时 就在检讨常规“现代化农业”的基础上,注意合理继 承发扬我国传统“有机农业”精髓,批判地吸收当时 国外“生态农业”的科学内涵,把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促进投入合理化和实现“资源合理、永续利用”作为 研究的基本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