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WAY(中国必威)官方网站

良食案例鉴小规模复合型生态农场保育本地油鸡供应优质林下散养产品|必威|官方网站
行业资讯 分类
良食案例鉴小规模复合型生态农场保育本地油鸡供应优质林下散养产品发布日期:2025-05-22 浏览次数:

  经过多年积累(2021-2024),良食案例库已收录101个食物系统转型的良好实践案例,构建起从农场到餐桌的全链路实践图谱。在持续拓展案例广度的同时,良食也通过长期的跟踪回访,动态记录案例的发展轨迹与转型成效。现精选30余个2021-2022年入选的代表性案例,形成内容详实的案例分析报告(或篇幅精炼的案例概览),即日起将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专题连载。

  这些案例凝聚着中国食物系统转型前沿的实践智慧,良食期待通过系统梳理和分享,为多方提供借鉴参考。我们诚邀各界同仁不吝赐教,欢迎通过留言区或邮箱()与我们互动交流,您的真知灼见将助力我们不断完善研究,推动形成一个蓬勃发展、富有成效的案例共享生态。

  北京绿多乐农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致力于油鸡林下散养福利养殖的农业公司。公司采用复合型生态农业生产方式,在传统林下散养的基础上,通过改善油鸡的生存条件和缓解其应激状况等多种方式,使养殖方式逐步达到国际标准的高动物福利水平。凭借其高品质的产品,绿多乐收获了稳定的客户群体,并荣获了领先的国际组织颁发的五星养殖金鸡奖及金蛋奖。

  本报告完成于2023年。良食-中国行动平台感谢北京绿多乐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喆先生和运营总监兼生产经理齐维天先生为此篇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接受访谈、提供资料和进行审阅。

  北京绿多乐农业有限公司绿嘟嘟农庄(以下简称“绿多乐”或“农庄”)成立于2011年。农庄依托林地,总占地面积438亩,土地为平原平整土地,其中林下养殖面积200亩,种植面积138亩。不同于一般的农场,绿多乐践行的是种养结合的复合型生态农业。

  自2012年对第一批油鸡进行养殖以来,绿多乐就采用了散养的模式。起初,绿多乐只是从产品品质和食品安全的角度考量,认为散养产品更具市场潜力。然而,当时的养殖方法相对基础和传统,并没有从满足动物天性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养殖模式的升级问题。

  然而,时至今日,绿多乐的养殖方式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的散养模式,达到了高动物福利的饲养标准要求。传统的散养模式和具有国际高动物福利标准的养殖方式究竟有何差别?是不是散养的动物都属于高动物福利养殖的动物?很多消费者甚至生产者对这些概念问题的认识都是模糊的。实际上,二者并不能直接划等号。散养本身缺乏参数化的标准:在自家院中养鸡叫散养;用围栏围起来的鸡可以叫散养;在封闭的棚子里面自由活动的鸡,也可能叫散养。但符合国际高动物福利标准的养殖则有一系列量化指标来确保动物的生活条件。

  接下来的案例故事将呈现绿多乐是如何从传统的林下散养模式逐渐进化,最终达到高动物福利养殖的标准,并且成功为产品开拓出市场的。

  在绿多乐成立之前,团队成员就意识到了当代农业领域高效集约化生产体系中存在的一些的问题。例如,其他行业为配合高效率生产所消耗的能源过多(如:动物的饲料与粪便均需专业机构调配与处理),市场被最具生产效率优势的农产品垄断,农产品趋于单一等等。

  绿多乐打造的生态农业循环包括:将收集到的有机肥和粪污进行目标地块还田,养殖产生的不可收集粪污在林地自然分解,生产的蔬菜粮食部分用作养殖饲料,生产的蔬菜水果部分供应给昆虫饲养,生产的昆虫则用作油鸡养殖的饲料,以此形成循环。

  一般每批油鸡的饲养周期为两年左右,当一栋鸡舍内的鸡完全屠宰完后,农庄会将垫料稻壳清理出来,内含的大量鸡粪和已经分解的有机质,经过户外短暂堆肥,即可直接还田。农庄种植蔬菜主要以多样性的原生品种为主,蔬菜大部分都不是杂交品种,即可自己留种,形成稳定循环。这样的做法也提供了多样性的原生品种给客户选择,避免了产品的单一性。

  绿多乐探索实践的种养结合的复合型生态农业,能够有效避免其他行业和产业为配合集约化生产所产生的能源消耗;其产出的丰富多样的农产品,也回应了市场上农产品过于单一的问题。而且,作为一个小型农场,复合型生态农业体系的搭建与进步也都相对更容易,让案例的可复制性变得更强。

  2016年,绿多乐的团队迎来了现任运营总监兼生产经理齐维天先生。在澳洲留学时,齐经理关注了许多动物保护案例。加入绿多乐后,他还在世界动物保护协会担任兼职顾问。也是在同一时期,绿多乐开始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一些专家接触,而这些专家对福利养殖标准有深入的了解。因此,绿多乐开始关注并学习这种福利养殖理念,发现其与农庄油鸡的养殖方法非常契合;在散养模式下,动物有充足的活动空间,这是福利养殖的一个重要维度,这为绿多乐向更先进的养殖模式的转变与升级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

  为了更全面地达到福利养殖标准,绿多乐对从前的模式进行了改进。首先,绿多乐的散养模式满足了鸡的活动空间——一个散养鸡舍可以放置100余只北京油鸡,每个鸡舍面积20平方米,鸡舍外围占地面积一亩以上。农庄选择的北京油鸡相较商用品种,也有很多独特的优势:油鸡的环境适应性、抗病性、抗逆性都更强;北京油鸡是北京地方品种,在近三百年的时间中,其行为已经适应北京户外的生活环境,因此应激较少。细节问题上,农庄参照国际上的福利养殖标准,对鸡舍的光照条件进行了改进,规划和设计每只鸡所占用的栖息架、饮水器和产蛋箱的数量,以及栖息架的设计高度和角度等。在育雏阶段,公司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与改进。

  北京油鸡是北京本地品种,具有约300年的历史。作为传统畜牧品种,北京油鸡适合户外散养模式,具有很好的适应自然条件的能力和优秀的肉蛋品质,但其缺点在于产量和生长速度不如专用肉鸡和蛋鸡。近代以来随着杂交育种技术的发展,专业蛋鸡和肉鸡品种逐渐霸占市场,导致北京油鸡的饲养数量越来越少,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北京油鸡濒临灭绝。

  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者的需求正在变得更加多样化,北京油鸡的市场需求随之逐年增多,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被其独特的风味和蕴含的历史文化所吸引。

  油鸡的散养本身就面临着诸多挑战,而为了达到更高的动物养殖标准,绿多乐付出了相较之前更大的努力。首先是应激的问题。根据齐老师的经验,恐惧对动物的影响有时比实际的肉体伤害还要大。在小鸡出生后三四天内的混养时间里,弱势的小鸡群会因畏惧强势的小鸡群而躲到角落里,无法正常进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绿多乐参考了生猪的群养模式经验(即在猪群中设置隔板以避免打斗),在混养时间内给强势小鸡群和弱势小鸡群之间设置了挡板,遮挡了弱势小鸡群的视线。这样的做法获得了显著的效果,弱势的小鸡群马上就能够安心吃饭了。

  强弱群体间的矛盾问题远不止于小鸡初生的几天内。散养模式的周期较长,因此动物不可避免地会经历性成熟。而公鸡在性成熟之后会因为领地意识的产生而进行激烈的打斗。这种打斗不仅给公鸡,也会给周围的母鸡带来很大伤害。很多集约化养殖企业会因此给鸡做断喙处理。然而,为了不给动物带来额外的痛苦,绿多乐并不会给油鸡做断喙。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农庄目前已经尝试了多种办法;其中比较为有效的思路是,将养殖区域扩大,并且调整好公鸡和母鸡的比例(至少在1:5以上)。这样可以让比较弱势的鸡有能够用于躲避的空间,不至于造成重伤。

  散养模式下的疾病控制比较困难。集约化的笼养模式可以被理解为完全人为制造出一个环境给鸡生存;而在散养模式下,农场对鸡的生存环境干预很少。在比较粗放的环境下,鸡群可能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应激或疾病。散养模式还会让鸡群接触到外来的疾病传播源,也会发生鸡群因一些不可控因素(如野生动物和寄生虫的侵害)而受伤和生病的情况。对鸡群疾病的预防、控制和治疗都是比较麻烦的。

  散养鸡对林下牧草的过度啄食是一大难题。在散养模式中,林下会种植牧草。这些草是鸡的食物。但是,鸡会把草吃光吃秃,这会导致牧草的死亡。牧草死亡后需要补种,而补种后让牧草逐渐恢复期间则需要将鸡关起来。这种困境到现在还没有完全解决。

  集约化养殖企业有时会给鸡做强制换羽。强制换羽的原理是依靠断水、断粮、强光照射,和注射激素等方式,迫使蛋鸡进入应激状态,从而使年长的蛋鸡再经历一次产蛋高峰。但北京油鸡本身并非高产蛋鸡,而且强制换羽的原理也与尊重动物天性的福利养殖理念背道而驰。因此,绿多乐不会给油鸡做强制换羽。由于绿多乐的客户对其养殖模式十分认可,所以客户群体也相对较为固定,因此,尽管不靠强制换羽等方式增加产蛋量,绿多乐的散养鸡蛋价格也不会随商品鸡蛋的市场价格波动而波动。

  普通蛋鸡的生长速度比油鸡快。如果一个企业只做蛋鸡养殖,那么该企业一般会进行公雏淘汰。但因为绿多乐的北京油鸡品种是兼用鸡,既可以做蛋鸡也可以做肉鸡,所以并没有蛋鸡与肉鸡的分别;所有鸡都会养在一起,因此也无需进行公雏淘汰。

  此外,绿多乐每年都会人工为养殖地维护、补种地表植被。农庄目前种植的牧草以菊苣和三叶草为主。这些地表植被并非野生,而是经过选择的鲜食牧草,这样更有利于鸡的营养补充。散养鸡的生活范围内是否有充足的植被,也可以被纳入福利养殖的指标。这是因为散养鸡对林下牧草的过度啄食不仅影响到植被本身,也会带来昆虫和微生物的减少,地面也会变得肮脏板结,寄生虫也会增多。总而言之,整个生态系统都会因此而退化。如果植被维持得好,不论是低矮灌木还是牧草,都可以供鸡采食,也起到丰荣环境的作用,从而让鸡群生活在更健康的环境中。

  目前,绿多乐还与多家院校和相关单位保持着合作的关系,包括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中科院、北京农学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市畜牧总站、北京市科协、顺义区科协等。农庄内设有专家工作站,科技小院和示范基地,每年都有合作院校的实验项目在农庄进行。院校和农庄在此过程中紧密互动,实现双赢。院校达到实验目的的同时,也会基于农庄实际的养殖情况和需求,为农庄带来养殖技术的创新与突破,例如牧草种植和管理方法、合适的牧草品种选择、油鸡的户外疾病预防方法、适合北京油鸡饮食的食谱等等。

  据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介绍,其建设的科技小院以科技人员与研究生驻地研究,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和零费用服务农户及生产组织为特色,以实现作物高产和资源高效(双高)为目标,引导农民进行高产高效生产,促进作物高产、资源高效和农民增收,并逐步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和农业经营体制变革,探索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根据绿多乐现任副总经理李喆先生的描述,绿多乐在创立之初,选择了一个非常直接的市场战略。他们认为,北京具备有能力购买价格稍高但质量更好的农产品的客户群体,客户的消费意愿是公司需要着力的突破点。“我们认为这样(更高动物福利标准)的养殖方式更能打动消费者,而且也可以对产品本身的品质有更好的把控。”李经理说。

  绿多乐的发展历程展现了客户参与度的渐进式提升:最初通过口碑传播吸引个体消费者前来农庄体验;随后延伸至企业客户,将农庄作为团建场地;最终发展为企业的稳定采购渠道。“这是一个逐步延伸渗透的过程,”李经理强调,“客户选择我们的核心原因始终是对产品品质,以及对福利养殖方式的认同。”

  目前,绿多乐不仅是一个蛋鸡的福利养殖基地,也为客户提供了参与农庄各种活动的机会,如为家庭准备的亲子活动,和为企业准备的团建活动等。这样的方式加深了绿多乐与客户之间的联系。农庄也会定期举办会员活动,让会员深度参观农场,亲身了解食品的来源和生产过程。这种透明化的经营方式,让现有客户的忠诚度持续提高,也更加有效地对企业的品牌进行了传播。

  除了个体消费者,绿多乐也与多家知名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中国林科院、北京证监局、北京卧虎农业以及中信等大型机构都会购买绿多乐的产品。此外,绿多乐目前也在和产业上游的一些较大型企业展开合作。这些企业对绿多乐的养殖模式和鸡种表现出兴趣,希望评估其自身饲料研发是否适配绿多乐的养殖模式和鸡种。同时,合作方亦希望借助绿多乐的经验,推动现有集约化蛋鸡养殖的产品升级,并进一步明确未来养殖场投资扩建的战略方向。

  价格方面,绿多乐一只油鸡的价格在150-200元之间,鸡蛋每个4元钱。据李经理和齐经理反映,虽然产品价格确实不低,但却满足了市场上对高福利、高质量产品的需求,许多顾客也将其作为高端、健康礼品买来送出。

  在欧洲著名家禽、家畜养殖设备制造商“大荷兰人”公司推出非笼养装置的初期,绿多乐也曾担心过这些“新技术”会给像他们这样的小规模农场的经营带来冲击。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团队发现实际产生的冲击很小。因为绿多乐主要是会员制运营,有一个较为稳定的客户群体;农庄的客户对这里生产的鸡蛋的信任,实际上也来源于对农庄本身的生产理念与模式的信任。

  2017年,绿多乐满足下列条件,获得领先的国际组织颁发的(下同)五星养殖金鸡奖:

  · 基本条件(包括最大饲养密度33公斤/m² 和保持每天记录)——已经实现

  · 增加活动空间(放养环境和最大饲养密度27.5公斤/m²)——已经实现

  实现稳定的产量和收益:绿多乐目前饲养的油鸡数量大概维持在10,000-12,000只,日产蛋3,000枚左右,年收入450-500万,利润率可达1%-3%。对于实践高标准福利养殖的小规模农场来说,这已经十分不易。

  保育传统鸡种:除了保育了几近灭绝的北京油鸡,绿多乐还打造了一个拥有世界各地老品种的种鸡展示园,目前收入饲养的品种多达40余种,且均非商业化品种。

  展望企业自身的未来发展,李经理表示,绿多乐希望与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合作,一方面是稳步增加产量和扩大规模,另一方面则是开发业务纵深并通过宣传拓展销量。目前,绿多乐已经向国家申请了一个在农庄建立一个专门的旅游带的项目,项目旨在向公众更好地普及福利养殖模式。由于农庄本身也设有科技小院,李经理非常看好该普及计划的前景。

  对蛋鸡和肉鸡养殖行业的未来,齐经理持审慎乐观态度。他认为,虽然更高动物福利标准的养殖模式会影响生产效率,但其更高品质的产品能带来更好的市场价值和消费者认可。若能推广至全国,数亿蛋鸡的生存状况将显著改善。然而,这一转变面临挑战。在绿多乐这样的小规模农场,改善两万只鸡的饲养环境相对可行,但全国范围的推广则困难得多。该进程不仅受国际环境(如政策、贸易等因素)影响,还需政策扶持及消费者观念转变的推动。尽管如此,行业已出现积极信号。近年来,正大集团、北农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快乐的蛋”等企业已成功尝试平养和舍饲模式,证明规模化改进并非不可能,未来仍值得期待。

  从传统的林下散养模式逐步演变为符合国际高动物福利标准的动物养殖,绿多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在面对诸多挑战时,绿多乐展现出了出色的创新能力。在缓解应激、控制疾病和环境植被维护等多个方面,绿多乐都以其人性化和环保的方法为整个行业树立了榜样。绿多乐不仅开辟出了稳定的市场,他们的经验也有望吸引更多养殖者采用更符合动物福利的养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