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更好发挥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示范带动作用,树立爱农助农、兴农富农的典型和样板,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组织参与“头雁”项目的培育机构,从2022年度“头雁”项目学员创业奋斗的故事中精心选编了100个典型案例,请专家教授进行分析点评,提出思考问题,形成了这本《“头雁”发展典型案例分析(2022年度)》。作为“头雁”培育系列教材之一,本书力求通过鲜活的案例、有趣的故事全景展现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创业奋斗的探索与实践,生动反映带头人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推介乡村不断涌现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广大“头雁”学员学习提供鲜活范例和有益借鉴,助力“头雁”学员在更大规模、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投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强国建设伟大进程。
李玲,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景田种植家庭农场农场主,安徽农业大学2022年度安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学员,现任安徽省马鞍山市第十七届人大代表。曾获和县第七届农民专家、和县第六届十佳科技致富带头人、马鞍山市乡村产业发展巾帼带头人等称号。
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景田种植家庭农场先后被评为“部级健康养殖示范场”“省级粮食提质增效示范片”“省级家庭农场”“马鞍山市蔬菜种植标准园”“马鞍山市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马鞍山市4.0版稻渔菜综合种养科研基地”“市级优质粮油标准化示范区”“安徽省田间学校”“农业农村部推介第三批家庭农场典型案例”等。
从一名普通的创业者到安徽省农民工“返乡创业之星”、马鞍山市“巾帼新农人”、安徽省“巾帼建功标兵”,在华丽转身的背后,李玲始终情系乡土,扎根基层,坚持“创生态良田农业,享绿色景田家园”的发展理念,及时把握新形势下农业农村发展方向和趋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品质量为核心,调优产业结构,实行生态种养,强化兴农带农新举措,实现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带领周边群众共同增收致富。
强化粮食安全保障,稳住农业基本盘,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实现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全国广大农民要积极投身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让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更上一层楼。李玲及其丈夫都是从农村走出去的,父辈们也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能够回农村在农业这个广阔无垠的大舞台上大显身手,实现一番作为也是他们的一个夙愿。2016年,二人积极响应国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现代农业的号召,毅然放弃了城里的工作,来到丈夫的家乡和县,在和县石杨镇先后流转新农村、绰庙社区8个自然村土地2200多亩,成立和县景田种植家庭农场,扎根沃土,全身心投入有机水稻、优质龙虾、水生蔬菜等种养作物的规模化、标准化经营。
虽然在创业的路上并非一帆风顺,但李玲是一个不服输的人,更不会在遇到技术、管理等难题时轻言放弃。创业起初,在现代农业发展面前她还是个“门外汉”,但她坚信身为80后“新农人”,只要勤学苦干,任何困难险阻都会迎刃而解。为此,她每年积极参加省市县组织的各级各类农民培训“充电”,同时,通过网络、报刊等媒体认真学习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新理念、新战略、新政策,不断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做好广大群众的宣传员、讲解员和引导员,带动更多人参与振兴、支持振兴、实现振兴。不定期赴安徽省内外参观学习各类先进种养技术,提高创新意识。邀请市、县行业技术专家,组织生产技术力量结合产业现状、优势和特点分别研究制定了“稻虾健康养殖技术规程”“莲藕生产技术规程”“藕田套养泥鳅健康养殖操作规范”等标准化规范化种植、养殖技术规程。注重科技研发推广,先后申请水稻、蔬菜、龙虾11项发明型、7项实用型专利,现有3项发明专利和6项实用新型专利获批。成功注册“稻力”“戴府良田”“良田景园”商标。
适时对农场800多亩农田按照国家“高标准农田”的标准进行改造,构建“稻虾鱼共养基地200亩”“绿色水生蔬菜种植基地400亩”“有机水稻基地206亩”。大力发展稻虾综合种养、莲藕-泥鳅-渔共育、稻-渔-鸭共生和有机稻绿色生态种养模式。引进推广农业农村部颁发的二级以上优质水稻品种‘Y两优957’作为种植品种,2019年获有机稻认证。推广种植紫云英和猪羊粪便堆沤发酵绿肥技术,稻、渔、鸭绿色生态种养技术。建设“农场内部水净化循环系统”,对场区内的进排水渠道进行疏通,清理进水渠1200米,开挖排水渠1000米,进排水系统完备,净化渠内种植莲藕、水葫芦等水生植物净化水质,农场种植区域所有用水均通过此净化渠经层层过滤后再进入沉淀池,同时定期在沉淀池中撒入生石灰粉消毒杀菌。养殖废水进入水质净化渠净化处理达标后再排放。先后投入100多万元购置无人机、插秧机、打田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化装备10台套。广泛开展农业机械高产示范栽培、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专业化防治。龙虾养殖过程中全程采用无人机投放饵料、喷洒农药,水稻种植全部采用机耕机播机收,开展机械化病虫草害防治,极大地减少了用工劳力,缩减了作业时间。目前农场农事产前、产中、产后80%以上实现机械化操作,有效降低了劳动用工成本,节本增效达20%左右,极大提升了农产品品质。
作为一名“新农人”,李玲深知“一人富不叫富,大家富才叫富”。为了带领广大农户增收致富,土地流转时,她以每亩租赁费用高于一般农户60元流转了13个残疾户土地141.48亩,使平均每户实现增收约650元。村里很多村民文化水平低,缺乏科学种田技术,管理粗放,种植的农作物产量不高、品质不好,卖不到好价钱,李玲聘请农技人员围绕生产关键技术环节,组织周边农户参加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采用现场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村民的种养技术水平,现已培训周边农户150多人次,培育示范养殖户50余户,辐射带动示范养殖面积8000多亩。新农村村民吴德富,自幼言语障碍,经评定为一级残疾,但他头脑灵活,做事认真好学,在农场的帮扶下掌握了稻渔综合种养技术。他家10.5亩土地,打破了“单”种“独”养模式,通过种养结合,农产品品质明显提高,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每亩增收1800多元。新农村桥南自然村吴基东2018年得了肠癌,家里失去了壮劳动力,生活困难。农场安排其妻子在农场长年务工,并为其提供了29亩虾塘,免费为其提供技术,对病虫害实行统防统治,解决了田管难的问题,使吴基东夫妻年收入达6万多元。此外,还广泛为周边种养农户开展统一供种、统一购置农资、统一防治病虫草害、统一收购销售等个性化社会化服务,深受群众欢迎。
1.返乡青年创立一个家庭农场需要具备哪些优势?如何及时把握新形势下农业农村发展方向和趋势并成功创业,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你认为本案例中返乡创业青年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2.本案例中返乡创业青年如何开展强化兴农带农新举措,实现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如何利用“头雁”项目等平台实施“走出去充电”和“请进来指导”,有效落实农业科技提升?
3.结合你所在合作社或公司种养殖等产业发展情况,思考发展联农带农与增收致富的有效合作机制?
4.本案中返乡创业经历对你有何启发与思考?请为你创业过程中实施三产融合、提升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设计相关规划思路或方案。
作为一名“80后”的“新农人”,放弃城里工作,怀揣梦想,返乡创业,扎根基层,充分利用“头雁”项目等平台实施“走出去充电”和“请进来指导”相结合,积极探索农场的科技创新与联农带农发展模式。通过多年的实践,农场已摸索出“生态化种养、多元立体化经营”的发展思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并实现了农场的高质量发展,带领百姓走出了一条致富路。农场主也从一名普通的“门外汉”,成长为基层农业领域的“领头雁”。
家庭农场注重基地标准化生产管理,深入推进种养相关技术规程,实现节本增效,有效提升产品质量安全。农场积极引进农业新品种,注重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生产管理经验,邀请农业专家开展技术指导和品牌创新,增强农场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水平。农场创新联农带农与增收致富的合作模式,通过“技术培训带动、困难帮扶带动”等多种方式,实现农场与周边农户的抱团发展与共同致富。
总之,农场主注重科技创新,积极摸索农场经营发展新思路,实现了自我提升和农场产业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了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基层农场发展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