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的公布,标志着中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份规划不仅明确了农业强国建设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更为中国的农业、农村带来了深刻的变革预期。通过采访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胡向东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涂圣伟,我们得以深入了解这份规划的内涵与意义。
规划的核心在于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一体推进,以及农业强国、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三者的紧密关联。农业强国作为统领三农工作的战略总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乡村振兴则是实现农业强国的总抓手,农业农村现代化则是我们的总目标。这一战略框架的明确,为未来的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那么,农业强国究竟强在哪?规划给出了五大特征: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这五大特征不仅涵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更体现了农业现代化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其中,供给保障强是首要任务,确保粮食安全是农业强国的基石。规划通过加强设施、技术、装备、政策、制度等五个基础的建设,旨在高水平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这是极具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布局。
中国政信研究院院长、政信经济学家、政府战略咨询顾问、中央财经大学政信研究院原创始副院长陈功:在实现路径上,规划鼓励基层探索,根据各区域的资源禀赋进行差异化发展。东部地区将率先建成农业强省,中西部地区则根据实际情况加快建设农业强市、强县。这种梯次推进的策略,既符合中国地域辽阔、资源分布不均的国情,也有利于形成先富带后富、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中多次提及科技装备的重要性。通过加快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和种源的自主可控,培育农机领军企业,加快老旧农机的更新改造等措施,将大幅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同时,新质生产力如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的赋能,也将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然而,农业强国建设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政府、企业、农民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企业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农民则需要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此外,我们还需关注农业强国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在追求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通过推广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等模式,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综上所述,《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的公布为中国农业发展描绘了宏伟的蓝图。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紧紧围绕规划目标,加强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共同推动中国农业走向更加繁荣、强大、可持续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