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WAY(中国必威)官方网站

可持续农业实例范例6篇|必威|官方网站
行业资讯 分类
可持续农业实例范例6篇发布日期:2025-05-06 浏览次数: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可持续农业实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目前,在农业生产这个大系统中,存在明显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一是大量使用化肥既带来浪费,也导致污染。大量投入化肥导致投入的边际效益降低,生产成本上升;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化肥的利用率低(只有35%左右),大量的N、P、K营养元素流失,进入地下水造成硝酸盐含量过高,进入地表水则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大量消耗化肥的背后是大量能源和矿产资源的消耗。二是大量使用塑料农膜,白色垃圾污染泛滥。以开鲁县为例,每年投入的地膜大约是5000吨,每年的污染面积多达40余万亩,而为了清除这些污染,农牧民每年至少要投40多万个人工,间接经济投入多达500多万元。三是大量使用农药,对农产品造成污染。四是农作物秸秆资源未得到合理有效利用,造成浪费和污染。五是畜禽粪便未能有效利用,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只有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才能有效解决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环境污染、农产品污染等问题。

  作为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大县开鲁县,农民靠种植业增收的空间越来越小。而与此同时,丰富的粮食秸秆资源优势却没能转化为经济优势,特别是大量的玉米秸秆仍然被白白地烧掉或烂掉,资源严重浪费。只有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把畜牧养殖业当作主业来抓、来发展,这样一方面既解决了消化粮食、消化秸秆这“两个消化”和资源浪费的问题,把粮食、秸秆吃干用净,另一方面又可有效解决农牧民的增收问题。开鲁是典型的农业大县,每年仅农作物秸秆年产就达102万吨左右,实现秸秆的综合利用,不但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而且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全县每年的农作物秸秆被用于饲草、积肥的大约是37万吨,利用率仅为36%。农作物秸秆剩余总量约为65万吨,这些秸秆大部分被焚烧或废弃。我们算过一笔帐:如果把65万吨农作物秸秆按60%青贮、氨化后喂牛羊,农牧民年人均可节约开支60余元。如果再围绕我县的农产品、畜产品搞精深加工,办好龙头企业,形成独具特色的农业产业链,那样产生的效益就更大了。

  长期以来,开鲁农业经济走的是一条传统的粗放型增长的道路。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增长潜能已逼近极限。而循环经济倡导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实现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物质循环过程,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新模式。开鲁地上没一块石头,地下资源贫乏、能源少,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更为迫切。另外,循环经济是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作为传统农业大县,要尽快改变欠发达的状况,就必须要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观念和生产方式,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推进产业的生态转型,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走各种模式的循环链式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并带动相应的加工业、旅游业的发展。

  几年来,开鲁县坚持走可持续发展和产业化经营道路,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探索和实践农业循环经济,初步形成了种养加一条龙、产加销一体化的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围绕着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生态化建设了几大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粮食的转化主要有两种:一是利用养殖业转化,走“粮食饲养牲畜―――牲畜粪肥还田发展种植业―――种植业生产的粮食再来饲养牲畜”的路子。实践表明,平均每生产1公斤肉、蛋、奶混合产品,需消耗配合饲料1.61公斤,其中粮食占1公斤,占总量的60%,也就是说每生产1公斤肉、蛋、奶,必须有1公斤粮食做原料保证。而以粮食为主加工的配合饲料,其畜禽产品饲喂报酬率提高2~3倍,通过畜牧业转化成肉、蛋、奶的粮食少则增值1~2倍,多则增值3倍以上。目前开鲁县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的生猪产业就是走的这种模式,用粮食养猪,猪产生的粪便还田肥地促进粮食增产,节省化肥减少开支,促进了农民增收。二是利用工业转化。工业转化就是要对粮食进行深加工、精加工。以玉米为例:玉米在粮食作物中既是粮食,又是饲料,还是工业原料。玉米作为工业原料,生产淀粉、酒精等初级产品后产出的废品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淀粉等营养物质和少量的酒精,是经过高温消毒的上好饲料,与秸秆饲料掺在一起,牛羊吃后不易生病,而且长的又壮又快,肉质鲜嫩。同时,再将牛羊的粪便氧化后还田。这样玉米的综合利用率可达到95%以上。开鲁县年粮食产量80万吨,如果全部作为饲料或工业原料转化,并实行闭路循环,可养殖生猪100万口,育肥羊100万只,白鹅1000万只,蛋鸡200万只,育肥牛50万头,奶牛5.7万头。

  一是建设“农作物秸秆饲养牲畜―牲畜粪肥还田发展种植业―种植业秸秆再饲养牲畜”的链条。以农作物秸秆为粗饲料,搭配必要的精料或优质豆科牧草发展草食牲畜,就可转化为大量的肉、奶、毛皮等畜禽产品。如果开鲁县的102万吨农作物秸秆充分利用起来,用于发展畜牧养殖业可养殖3万头奶牛、12万头肉牛、100万只肉羊,积累粪肥8.3亿公斤,仅此一项农牧民就可人均增收155元。二是建设“秸秆饲养畜禽―粪肥菌类生产或生产沼气―还田肥田”链条。将畜禽粪便由目前的作肥料一次性利用改为生物质能源―肥料两次利用,可一举两得。近年来,随着牛羊养殖业的发展,牛羊粪越积越多,如果把大量的牛粪集中起来晒干,把农作物的秸秆粉碎后与牛粪掺在一起,经过发酵后便成了食用菌的培养基,再把食用菌菌种种入培养基中,就可大量的生产出食用菌来,种一次可采半年。每平方米菌床产的食用菌可卖40-50元,10平方米的效益就可抵上种一亩粮。而且,生产过的培养基也成了优质有机肥料。同时还可用牛羊粪便掺入人及其它畜禽的粪便制造沼气。沼气是做饭、照明的能源,沼渣是优质有机肥,沼液过滤后,是很好的叶面肥,可代替农药。施沼渣、喷沼液的农作物,产量高、品质好、成本低,无化学残留,是市场上紧俏的有机食品。据有关部门计算:建一口8立方米的沼气池,沼气可满足5口之家全年做饭、照明的用能需要,年可节约液化气和电费700余元;沼渣可满足5亩果园或大棚的追施或滴施用肥,节约化肥开支300多元。如果将开鲁县的粮食和秸杆全部进行牲畜过腹转化,年可积累粪污15万吨,如果将这些粪污在全部用作生产沼气可以产生沼气3750万立方米,可供6.4万户农民使用。

  一是建设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产业链,即完善粮食(秸秆)―畜牧养殖―畜禽粪便―有机肥还田―无公害蔬菜产业链条。近年来,开鲁县不断提高农牧民发展绿色无公害产品意识,在全县范围内建立起了总面积达40万亩的无公害标准化绿色蔬菜产品生产基地,并通过了农业部的认定。这些基地严格执行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禁用和限用标准。目前,全县无公害绿色蔬菜产品生产基地的农牧民已自觉停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大量使用秸秆过腹转化产生的有机粪肥,大力推行标准化、无害化生产。农药、化肥的总体投入量明显减少,绿色无公害蔬菜发展势头强劲。二是建设林――草――牧――菌――肥的生产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目前,发展林下经济可分两个阶段,即幼林阶段和成林阶段。在幼林阶段主要有五种模式:林草型,即林间种植紫花苜蓿等牧草,年均亩产青干草可达300公斤,亩效益可在200元以上;林禽型,以养鹅为例:亩养鹅80只,综合效益可在1600元以上;林油型,主要是种植花生、大豆、芝麻等矮棵油料作物,平均亩效益可在300元;林粮型,即种植作物为小麦、谷子、绿豆等,平均亩效益可在200元;林经型,主要种植作物为药材、南瓜、西瓜等经济作物,药材亩效益可达1500元、其他作物可达800元。在成林阶段主要有两种模式:林菌型,在林间搭棚种蘑菇,因林下有荫,利于蘑菇生长,并可延长收获期,而且在树下搭棚种菇,增加了土地的温度、湿度和肥力,又促进了树木的生长。一茬菌菇收完后,其培养基又变成了优质有机肥;林养型,林下草地养鹅、鸡等禽类,这种模式正好可以利用林下的牧草资源,不仅不会对林木造成危害,而且还可为林木除草,节省人工,肥土养林,同时还能够在不影响主业生产的前提下,获得一笔额外的收入,实现林业长期效益与养殖短期效益的有机结合。通过林下经济开发,可以实现以短养长,短期得利,长期得木的目的。并可促进林业的发展,达到施肥、蓄水、除草、防虫的目的,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

  要站在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摆上重要日程,作为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切实加强领导,通力协作,集中精力、人力、财力,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快速发展。并立足当地、着眼市场,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发展步骤和发展措施,确保农业循环经济建设有序运行,科学发展。

  济宁市位于鲁西南腹地,地处黄淮海平原与鲁中南山地交接地带,为鲁苏豫皖四省结合部。东邻临沂,西接菏泽,南面是枣庄市和江苏省徐州市,北面与泰安市交界。辖市中区、任城区、兖州市、曲阜市、邹城市、泗水县、微山县、鱼台县、金乡县、嘉祥县、汶上县、梁山县,共计2区3市7县。济宁市处于鲁南经济带的中部位置,是山东省重点打造的区域发展新高地和山东向南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战略支点。农业在其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近年来由于水土流失、非农占用等问题严重,全市耕地面积锐减。

  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和影响最广泛的因素,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同时,水土资源又是有限的自然资源,因而水土资源的持续利用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和保障。

  济宁是山东省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微山湖水面1,260km2,是全国十大淡水湖之一,储水量达30亿m3。另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淡水资源占全省的1/6。济宁市属南四湖水系,境内河流众多,流域面积50km2 以上的河流共91条,总长度1,516km,均流入南四湖。

  济宁水资源总量平水年为49.98亿m3,其中地表水33.71亿m3,地下水天然补给量16.26亿m3;可利用水资源总量30.37亿m3,其中地表水17.44亿m3,地下水12.93亿m3。降水保证率为50%年份、75%年份、95%年份水资源总量分别为46亿m3、35亿m3、26.2亿m3。天然水资源与可利用水资源的单位面积拥有量、人均占有量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人均占有水资源量608m3,不足全国水平的1/4,低于联合国确定的人均占有量1,000m3的警戒线。济宁市水资源相对联合国规定的人均水资源量人口承载力处于超载状态,相对山东省人口承载力处于富余状态(见表1)。

  济宁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84.4mm,但时空分布不均(见图1),南部地区较为丰富,中部地区缺水严重,年际差异较大,连丰、连枯年份和区域性缺水现象时有发生[1]。

  济宁市各县市区的水源主要取自地下水,自20世纪60 年代以来,地下水开采量不断增加。每年抽取地下水量近20亿m3,远远大于14.7亿m3的多年平均可开采量。过量开采地下水致使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形成了大面积的降落漏斗。为控制地下水的持续超采,保障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用水的可持续供给,促进水资源良性循环,全市投入近大量资金,大力推进工农业节水,加强引水回灌补源工程建设,但几个较大的漏斗区地下水位依然持续下降,并由此形成了地面沉降,在某些地方已出现了地面裂缝、建筑物沉陷等环境地质灾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工业及城市生活废污水的排放量也不断增加,全市每年排放废污水2.8亿吨,市区日排废污水超过10万吨,邹城市和兖州市超过5万吨,其余县市区均在4 万吨以上。每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8.5万吨,年使用农药990多吨,这些污染源大部分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流入河流、湖泊,严重污染了地表水体。污染的地表水体下渗导致地下水水质逐年恶化,并在河流两侧形成地下污染带,使沿岸农田被迫污染灌溉,又导致了污染物的大面积地表沉积扩散,使农产品品质下降,有害物超标[1]。

  济宁市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56%,万元产值工业用水量为100m3,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市供水远未杜绝跑、冒、滴、漏现象,管道漏失率在15%以上。农业灌溉用水占全市总用水量的近80%,是名符其实的用水大户。虽然已推广了管道输水和防渗措施,但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先进的“三灌”面积所占的比例还很小,大部分灌区还是土渠输水、大水漫灌,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40%左右[2]。

  全市土地资源总面积1,068,490hm2,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13%,人均用地面积0.13hm2。耕地面积600,000hm2,人均耕地面积0.073hm2,林地面积12,305hm2。

  虽然济宁市土地资源较为丰富,但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由于缺乏土地保护和治理的有效措施,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日益严峻,原因如下:一是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今后对土地的总需求会更多,诸如农村宅基地、城镇房地产开发、陆上道路交通占地、工矿企业占地等;二是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南四湖蓄水位抬高,滨湖地带地下水位也会相应上升,对湖堤外距离约25m以内的约670hm2农田造成不利影响;三是济宁市地下煤炭资源丰富,采煤业及煤化工业是济宁市发展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但这必将使大片农田发生沉陷而形成广阔的湿地水域或涝洼地。每片塌陷区面积小则上千亩,大则上万亩,分散分布, 互不相连。目前全市因采煤而造成的地表下沉面积已有16,700hm2,预计以1,400hm2/年的速度增加;四是为了保证南水北调工程的水质,国家在南四湖区建设若干处人工生态湿地,也将减少一部分耕地。

  据济宁市水土保持普查统计,近10年全市山丘区土壤流失面积2,367km2,占山丘区总土地面积的82.7%,每年流失土壤问题约950万t,相当于山丘区近2,700hm2耕地30cm厚的表层土壤被剥蚀,被带走的氮、磷、钾等元素,约折合标准化肥4.8万t。

  本文从水土资源总量及匹配的动态分析入手, 运用水土资源匹配系数, 分析市域尺度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程度及其空间差异性, 为评判济宁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提高济宁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行农业发展的科学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农业水土匹配系数是反映特定区域农业生产可供的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时空适宜匹配的量比关系。其测算模型为riwl=wiα/li。式中: riwl为i市域水土资源匹配系数,wi为i市域水资源量,li为i市域耕地面积,α为市域农业用水比重[3]。

  基于济宁市多年平均水资源量、耕地面积及农业用水比重统计数据, 运用测算模型, 得出济宁不同市域(不包括市中区)尺度的水土资源匹配系数(见表2)。

  根据ri值的集聚与离散的差异特征,将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系数划分4个等级:a.匹配程度较优(1.10<ri≤3.49);b.匹配程度良好(0.55<ri≤1.10);c.匹配程度一般(0.38<ri≤0.55);d.匹配程度较差(0<ri≤0.38);由图表2可以看出:济宁市平均水土资源匹配系数为0.67,匹配程度良好,高于全省0.23的平均水平。其水土资源匹配的总体特点是:南部匹配系数最高,北部一般,中部最差。其中匹配程度较优的是微山县和鱼台县;匹配程度良好的地区包括金乡县、曲阜市;匹配程度一般的地区包括兖州市,汶上县,梁山县; 匹配程度较差的地区包括嘉祥县、泗水县、邹城市、任城区。

  以上分析结果与现实基本吻合。济宁市南部的微山县和鱼台县、金乡县地处湖泊分布区地,水资源比较充足,耕地相对较少,所以水土资源匹配系数较高;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在水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工业和城市用水占用了农业用水,所以水资源匹配较差,农业水资源短缺是中部地区粮食生产乃至农业发展的硬约束, 极大地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分析济宁市的水土资源匹配状况,济宁市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要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个角度出发,分别对水资源、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合理的方案,全面改善水土资源的利用现状。

  科学利用水土资源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采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 减少灌溉定额以扩大有效灌溉面积,提高水利用效率;充分发挥水肥耦合效应, 通过减少灌溉水量和化肥施用量, 提高土壤中养分的积累, 改善土壤结构, 减轻日益加剧的农田面源污染,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1)搞好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合调度。在工农业生产中,用水规划应以利用地表水为主,超采区范围内坚决禁止新打自备井,以保护有限的地下水资源。邹县电厂四期、运河电厂一期续建、济宁电厂扩建等重点项目,用水都实行了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汛前枯水期以地下水为主,汛后以地表水为主[4]。

  2)加快实施引水回灌工程,充分利用雨洪资源。由于降水集中,大雨以超渗径流的形式迅速排入河湖。为保证河湖大堤的安全,需及时将大量积聚的水体排泄掉,地下水漏斗得不到充分回补,雨洪资源大部分被浪费。在地理、地质条件适宜的漏斗区建设回灌沟渠和节制闸门,调集汛期洪水回灌不仅可以增加水资源可利用量,还可以降低下游河湖的防洪压力[5]。

  3)加大节水治污力度,实现污水资源化。大力推行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加快工业节水技术改造,使工业万元产值取水量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继续因地制宜地推广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在经济发达区和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大力推广高标准的“三灌”工程,逐步扭转大面积浪费水的现象。要加大治污力度。按照水体的纳污能力,严格控制入河排污口的设置和扩大。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坚决关闭一些治污无望的企业,加强点源面源治理,减少工业污染,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实现污水资源化[6]。

  4)开展矿井水回收利用,目的是减少水资源浪费,缩小矿井水对环境的污染。将回收的矿井水经过处理、达到回收利用标准后可广泛用于矿区洗浴、绿化、井下降尘、发电冷却等生产、生活各方面。采煤塌陷是煤矿开采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利用矿区塌陷的大坑和电厂水源,以及坑口排放的水发展水产养殖业(鱼、虾、蟹)。必备的条件是:塌陷大坑离发电厂要近,而且矿坑排水是经过消毒过滤处理的,消除了有害物质后(谨防水产的二次污染)可以便利引到坑中,但塌陷的大坑要做处理。可以就地取材,利用粉煤灰颗粒细腻的特点,将大坑底部和周边做防漏灌浆处[7]。

  1)要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区域制定土地用途分区,明确土地用途限制内容,实行土地用途变更制度,对土地资源用途采取行政、经济和法律等手段进行控制监管。一要控制用地总量,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同时要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并要对现有土地资源进行动态检测。

  2)加大对土地的法律管理力度。对农业用地,特别是良田耕地要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规定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建立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并落实到地块,明确责任,严格管理。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工作应纳入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乡镇和县级非农业产业的发展(包括开发区),不能规划和配置在农田保护区内。

  3)特别指出的是,济宁市存在大量的采煤塌陷地。在地下水位不太高的塌陷区域、积水较浅或季节性积水的塌陷地建立排水系统,达到重新利用土地的目的。对地下水位较高、塌陷较深的常年积水区,采用将积水区继续挖深来充填塌陷地周围的浅塌陷处,建立水产、养殖、农业和环境并举的经济环境基地。在地面沉降未稳沉之前,利用经充分论证无二次污染的采矿固体废弃物、建筑垃圾和河湖淤泥等物充填,将塌陷地整平、复垦,进行土地综合治理。

  在已治理的塌陷地选择适当的利用方式,形成景观好、稳定性强、经济效益高的植被,综合设计农、林、渔、畜等生物链,形成稳定、高效的生态系统。在复垦的土地上种植农产品以外还规划种植花草树木,在水域内发展养藕、养鱼等产业,适合济宁—兖州—曲阜—邹城组群式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区。

  虽然济宁市的水土资源比较丰富,可是由于经济的发展、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土资源的利用量越来越大,人地关系矛盾日益突出,所以济宁市的水土资源可持续研究日益紧迫。特别是济宁市存在大量的煤矿开采地,应根据其水土资源利用特点建立一个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模式,有助于辐射推广以矿区为特征的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具体实施方案,从而延长煤炭产业链,能对实现济宁市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1] 曹锋,周雪,徐飞.济宁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初步探讨[j].治淮,2005(5):27-28.

  [2] 王传武.济宁市水资源相对承载力研究[j].人民黄河,2010(6):75-76.

  [3] 顾莉丽,孙立新,倪锦丽.吉林省农业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j].生态经济,2009(1):204-206.

  [4] 李栋,刘景伟,姜立彬等.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j]. 水利经济,2008,26(5):17-19.

  [5] 董谦,刘宾.我国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122-123.

  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植物保护工作都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植保工作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的形式之下创造了新的机遇,更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植保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需要懂得植保专业对植物病虫害防治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还要懂得运用生态学的观点,整体把握,制定环保、高效、全面、系统的防治策略,不能为了防虫而治虫,忽略了农业发展的生态效益,这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1,2]。为此,要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理念”和“绿色植保理念”,用新理念催生新思路,以新思路探索新举措,以新举措促进新发展,不断开创植物保护工作新局面[3]。

  高等农业院校是培养农业类人才、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机构。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经过专业重组,建立了由农学和植保2个专业组成的农学院,使本校的资源得到更加优化地配置,资源得到更充分地利用。在此背景之下,植保专业近年在各个方面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广东植保领域输送了大批人才。但近20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结构的调整,植物保护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以农业部门、植保站为主要就业方向的传统就业单位需求由大变小,而非传统就业市场却在悄然兴起,本科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本科招生规模由萎缩转变为扩张,招生与就业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农业类毕业生面临的就业问题更加严峻。为了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以便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农业院校植保专业的方向设置,植保课程教学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都必须进行改革,以便更好地满足和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需求。为此,根据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实际情况和植物保护专业的特点,对植保专业的方向进行延伸,并对课程的设置进行了改革探索。

  以往仲恺农业工程学校植保系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主要是到各地植保站和农业部门工作,就业方向比较固定,而且就业需求也比较大,一般不存在供过于求的情况,因此也没有必要再将专业进行细分。而且社会就业市场对仲恺农业工程学校植保系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反映都比较满意,说明该校植物保护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是可行的,符合当时的就业市场需求。

  在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和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完善的新形势下,传统专业农业类人才的需求逐渐饱和,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也逐渐加大。由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本科水平向研究生水平更高级更专业人才转变,因此积极鼓励学生考研,一方面可以满足社会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促进高科技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减轻毕业大潮所带来的就业压力。此外,本系在2000级专业方向设置上作出了调整,决定除保留一个传统的植物保护专业外,新增一个植物保护专业城市植物保护方向。

  与传统植物保护专业相比,城市植物保护培养的目标有所改变,其目标在于培养具有城市植物保护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城市园林绿化、高尔夫球场、公园及物业小区、文物及图书档案等部门或单位从事有害生物控制工作,具备城市植保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植保企业经营管理等知识和技能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通过专业方向的延伸,为城市绿化和卫生建设输送一批新型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也拓宽了植保专业学生的就业面,为植保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选择。

  自加入WTO至今,中国市场正在逐步开放,与世界各国商品贸易变得更加频繁,跨国的货物运输将会增多,对各类有害生物的检查把关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各地海关港口及动植检等有关部门所肩负的任务会加重,对于这方面人才的需求将会有所增加。同时为了使植物保护专业的生命线延续地更长,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两年,经过多方面的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学校申报了2个新的专业方向:植物保护专业生物安全方向和植物保护专业动植物检疫方向。

  由于扩招受到各方面的影响,目前植物保护专业生物安全方向和动植物检疫方向仍然在积极准备和筹办之中,还没有招生指标。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2010年将实行分步走的战略,先集中精力筹建植物保护专业动植物检疫方向,并向学校提出了申报。

  为了配合专业方向设置的调整,对植保和城市植保2个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作出新的调整。2个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在宏观上不做调整,只是在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的设置上做出相应调整。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传统植物保护专业继续按原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只在专业选修课设置上做些调整。为使毕业生能够更快适应农药厂家和销售部门的工作,提高竞争力,增加了一门农药销售学。考虑到果、蔬、花卉植物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且病虫种类多,从2001级开始增加了一门必修课园艺植物栽培学。同时要求本系的教师,尤其是农业昆虫学和农业植物病理学的原有教师要根据生产实际不断调整授课内容,以往以稻、麦、玉米等为主要农作物生产的农业局面已逐渐变成由果树蔬菜、花卉苗木、园林草坪以及经济油料作物与之并存的新的农业格局的转变,不断提高课程实用价值。

  对城市植保方向,专业基础课设置了园林植物栽培学,专业课程开设了城市植物病理学、城市昆虫学、草坪病虫害及其防治、资源微生物及其应用、昆虫饲养技术与应用和资源昆虫及利用等一些与专业方向有关联的新的课程。

  在院系重组的大背景下,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将果树、蔬菜、园林草坪、观赏花木等植物的病虫害等内容充实和完善到植保教材中,并逐渐成为其主要教学内容,并且要配有完整的实验实训指导、实物标本、图示、多媒体教学等,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市场调查,在完善两专业方向设置的同时,积极做出调整,以为正在申报的植物保护动植物检疫方向课程的开设做好充分准备。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搞好实践教学工作,首先要根据人才培养要求,对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运行机制进行总体筹划和设计,实现实践教学的整体优化。植物保护作为传统农业类专业要着眼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坚持“能力本位”教育观念,在抓好通识教育的基础上,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根据学校制定的多元教学目标,及实践教学内容和环节的不同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具体包括以下5个方面:①理论实践一体化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在特定的专业教室或技术实训中心,讲中练,练中学,边讲边练,讲练结合,达到能力、素质同步培养的目的。②网络教学模式。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采集生产或管理实践中的真实例子,加以典型化处理而形成特定的教学案例,以供学生分析、思考、讨论,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③产、学、研结合模式。通过边生产、边教学、边科研,使实践教学更贴近社会、贴近市场、贴近生产,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④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力度。目前各高校为培养实用型、创新型人才,都大力进行了实验教学改革,积极开设综合性实验,因为它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认真、严谨和科学的工作作风。综合性实验是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和方法的综合训练,其实验内容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涉及本课程的多个知识点,涉及多门课程的多个知识点,多项实验内容的综合。针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特点,原来全系只开设1个综合性实验,现在要求每一门有实验课的必修课及重要的选修课都必需开设至少1个以上的综合性实验,使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出率达到90%以上。⑤积极推行开放性实验。特别是高年级学生,要积极鼓励他们根据课程设计要求,亲自设计实验,同时将实验时间延长,以使学生有自主选择权,自主完成实验过程,教师则可以进行必要的启发、引导和评价,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实施方式上,根据本专业实验室的条件和特点,选择了预约开放的方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实验教师协商,预约做实验的时间和项目内容。

  实习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根据就业市场的改变和专业方向变动,也对实习教学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以前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是面向农业推广部门,所以生产实习安排在县级植保站,实习内容是病虫监测预报和大面积防治,时间为2个月,分2次进行。2003年,分析毕业生就业形势,考虑到广州省农业推广部门5年内对植保专业毕业生不会有大的需求,而考研和在农药行业就业则是毕业生的主要出路,决定将实习地点改在科研单位和农药生产厂家及销售部门,应实习单位的要求,将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合并,并将时间延长到24周。

  时代在不断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改变,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将是高等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科教兴农要靠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必须依靠农业教育。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植保人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应继续坚持本校的办学宗旨,弘扬仲恺精神,突出仲恺的农、工办学特色,不断提高植保专业的竞争力,而延续植物保护专业的生命线,唯一的出路将在于教学改革,不断调整专业方向,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重组,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争取做到一毕业就能适应本专业相应的工作,提高竞争力[4,5]。

  可持续农业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是可持续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植保科技人员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植保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阵地,随着生物技术、信息产业等新技术在植保中的应用,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合理构筑高等农业院校植保专业人才素质,将使植保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1] 刘长江.植物保护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关键[J].新农业,2009(7):4-6.

  [2] 肖国学,冯跃华,易勇.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09(7):143-145.

  [3] 蒲崇建.对做好新时期植物保护工作的思考[J].植物保护,2009(23):24.

  [4]樊东,赵奎军,张伟新.世纪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2,(3)41-44.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搞好实践教学工作,首先要根据人才培养要求,对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运行机制进行总体筹划和设计,实现实践教学的整体优化。植物保护作为传统农业类专业要着眼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坚持“能力本位”教育观念,在抓好通识教育的基础上,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根据学校制定的多元教学目标,及实践教学内容和环节的不同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具体包括以下5个方面:①理论实践一体化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在特定的专业教室或技术实训中心,讲中练,练中学,边讲边练,讲练结合,达到能力、素质同步培养的目的。②网络教学模式。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采集生产或管理实践中的真实例子,加以典型化处理而形成特定的教学案例,以供学生分析、思考、讨论,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③产、学、研结合模式。通过边生产、边教学、边科研,使实践教学更贴近社会、贴近市场、贴近生产,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④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力度。目前各高校为培养实用型、创新型人才,都大力进行了实验教学改革,积极开设综合性实验,因为它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认真、严谨和科学的工作作风。综合性实验是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和方法的综合训练,其实验内容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涉及本课程的多个知识点,涉及多门课程的多个知识点,多项实验内容的综合。针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特点,原来全系只开设1个综合性实验,现在要求每一门有实验课的必修课及重要的选修课都必需开设至少1个以上的综合性实验,使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出率达到90%以上。⑤积极推行开放性实验。特别是高年级学生,要积极鼓励他们根据课程设计要求,亲自设计实验,同时将实验时间延长,以使学生有自主选择权,自主完成实验过程,教师则可以进行必要的启发、引导和评价,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实施方式上,根据本专业实验室的条件和特点,选择了预约开放的方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实验教师协商,预约做实验的时间和项目内容。

  实习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根据就业市场的改变和专业方向变动,也对实习教学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以前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是面向农业推广部门,所以生产实习安排在县级植保站,实习内容是病虫监测预报和大面积防治,时间为2个月,分2次进行。2003年,分析毕业生就业形势,考虑到广州省农业推广部门5年内对植保专业毕业生不会有大的需求,而考研和在农药行业就业则是毕业生的主要出路,决定将实习地点改在科研单位和农药生产厂家及销售部门,应实习单位的要求,将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合并,并将时间延长到24周。

  时代在不断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改变,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将是高等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科教兴农要靠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必须依靠农业教育。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植保人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应继续坚持本校的办学宗旨,弘扬仲恺精神,突出仲恺的农、工办学特色,不断提高植保专业的竞争力,而延续植物保护专业的生命线,唯一的出路将在于教学改革,不断调整专业方向,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重组,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争取做到一毕业就能适应本专业相应的工作,提高竞争力[4,5]。

  可持续农业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是可持续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植保科技人员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植保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阵地,随着生物技术、信息产业等新技术在植保中的应用,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合理构筑高等农业院校植保专业人才素质,将使植保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1] 刘长江.植物保护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关键[J].新农业,2009(7):4-6.

  [2] 肖国学,冯跃华,易勇.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09(7):143-145.

  [3] 蒲崇建.对做好新时期植物保护工作的思考[J].植物保护,2009(23):24.

  3.黄油中多氯二苯并二恶英、二苯并呋喃以及相关污染物的世界性调查JanaWeiss,OlafP(a)pke,(A)keBergman,丁莉

  5.喜马拉雅中部药用植物的商业评估CarstenSmithOlsen,王胜,徐化成

  2.巴芬湾及其邻近海域中顶级食肉动物的无冰水面栖息地范围的缩小MadsPeterHeide-J(ф)rgensen,dre,许天虎

  10.细菌、生物矿化和生物标记物分子--生命进化中的生物地球化学以及生命对地球的影响RolfHallberg,ers,张国梁

  3.马托格罗索的毁林控制:减缓巴西亚马孙森林损失的新模型PhilipM.Fearnside

  3.人口学和消费形式的变化对所罗门群岛罗维安纳泻湖海洋保有权制度影响评价ShankarAswani

  10.技术、知识体系、人口动态及沿海生态系统MerylJ.Williams

  3.波罗的海生态系统的概念化模型:用于环境决策的跨学科研究工具CeciliaLundberg,李四海

  6.经济改革背景下中国城市用地扩展的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分析刘纪远,战金艳,邓祥征,JiyuanLiu,JinyanZhan,XiangzhengDeng

  4.20世纪气候变化情况下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景观:南角地WieslawZiaja

  5.中国几个农业区的氮肥、土壤氮积累以及政策推荐巨晓棠,刘学军,张福锁,MarcoRoelcke

  6.中国小三江平原大规模农业开发土地利用变化对湿地的影响刘红玉,张世奎,李兆富,吕宪国,杨青

  7.围湖造田和退田还湖活动对洞庭湖区近70年土地覆盖变化的影响赵淑清,方精云

  6.安大略基拉尼公园及实验湖泊区浮游生物群落对酸化的响应及其恢复过程DavidL.Findlay

  8.1971~200O年间安大略省基拉尼公园里的甲壳类浮游动物群落从酸化水体中得到恢复:pH6作为恢复的目标CatherineHolt,NormanD.Yan

  15.利用修复试验了解在酸化压力下的鱼类种群的恢复动态EdSnucins,JohnM.Gunn

  4.亚洲氮循环案例研究郑循华,符聪斌,徐星凯,延晓冬,黄耀,韩圣慧,胡非,陈冠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