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要做好六篇文章,加大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科学制定规划,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的有序性;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提高农产品主产区政府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农村资源环境利用的可持续性;加快技术研发,提高农村生态建设的科学性;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农业生产物化投入的合理性;强化组织领导,提高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权威性。
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湖北作为农业大省,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同样面临着刚性排放及旧账偿还的双重压力,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逐年显现,迫切要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建设农业生态文明中发展现代农业。
一是实施每亩耕地“少施一斤化肥”行动,减少氮磷流失污染。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截至2013年底,全省普及面积达到9590万亩次,全省化肥施用量增势趋缓,亩平节省化肥纯养分1.5-2kg,总体节省氮磷化肥投入约24.7%,肥料当季利用率平均提高4.5%,亩平节本55.7元。2013年,全省仅此一项节本增效50.1亿元。
二是实施“少打一次农药”行动,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一方面加强市场监管,全面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在蔬菜水果上的使用,2013年开展农药市场检查600多次,检查门店5000多个,农药立案查处达500余起。市场监督抽样224个,质量合格率96.7%、标签合格率86.9%,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5和5.1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大力实施“绿色植保工程”,全省共建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区61个,示范面积达到500万亩,建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点30个,植保机防服务组织达到2232个,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率达到25%。
三是实施“江河限捕、水库限养、湖泊拆围、鱼池升级”行动,修复水域生态环境。淡水养殖是湖北的优势,连续18年产量居全国第一位,近年以“打造双千亿生态产业、建设水产强省”为目标,推广水产生态养殖,把渔业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努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渔业。截至2013年底,全省改造精养鱼池已达120万亩。到目前累计创建省部级示范场322家、省级健康养殖示范场233家,无公害认证产品1170个,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609个。
四是实施“畜禽养殖场标准化提升”行动,狠抓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目前全省生猪、家禽和奶牛规模化养殖率分别达到70%、80%和95%,其中万头以上猪场达到659个,排名全国第一位。通过开展标准化养殖部、省、市、县四级试点创建消减畜禽养殖污染。累计投入资金10多亿元,对2500余个传统畜禽养殖场实施了以建设环保设施为主的标准化改造。目前,全省18159个养殖场中,超过45%的规模养殖场建有较完善的粪污处理设施设备,其中近百家规模养殖场采用了污水深度处理模式。
五是实施“清洁能源入户”行动,促进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截至2013年,全省累计建设农村清洁能源用户370万户,普及率33%,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226处,小型规模化养殖场配套建设小型沼气工程2993处,可提供农户50%左右的生活能源。
六是实施“创建美丽乡村”行动,加强田园生态型村落建设。充分发挥组织协调、资源整合优势,重点解决“三废污染”和人居环境恶劣等问题,推进农村垃圾、污水、粪便的资源化利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2013年启动了45个国家级美丽乡村创建试点,2014年还将启动100个省级创建试点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