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河北唐山,玉米丰收的喜悦弥漫在田野间。然而,农户张大哥却有着一丝遗憾:“近几年玉米产量是上去了,可那种纯正老味道的老玉米,因为产量相对低,种的人越来越少,市面谷种都很难买到。长此以往,那些农家品种会不会消失?”
张大哥的担忧并非个例。在广袤的田野上,农家品种和地方特色种质资源承载着农业的历史记忆,维系着生态的平衡稳定,也关乎着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国家粮食安全,但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这些传统农业资源正面临流失、退化等严峻挑战。如何使它们得以妥善保存?民盟中央通过深入调研,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提交了《关于加强农家品种和地方特色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的提案》。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基层保护体系相对薄弱是关键性短板。”多年从事农作物研究工作,参与调研的唐山市政协委员、民盟唐山市委会常委范永山直言,受市场营销和生产效益的影响,新培育良种的推广面积不断扩大,农家品种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处于劣势。
民盟中央在调研中发现,社会对农家品种和地方特有种质资源的重视程度不足,缺乏对优良种质资源面临消失风险的评估和防范意识,农业生产中对高产高效品种的追求,也进一步挤压了农家品种的种植空间。
面对这些现实困境,民盟中央建议,要建立常态化的农家品种和地方特色种质资源调查、鉴定和评价机制,评估种质资源利用和保护现状,制定建立地方特色种质资源库的保护策略。具体而言,建议每年开展1-2次农家品种和地方特色种质资源调查,采集优良种子,利用优良繁种基地建立地方特色种质资源储存库。根据种质资源调查结果进行评估分级保护,包括实施划入自然保护区、开展适应性栽培、建立保护性种植区域等措施。
同时,为了从根本上提升农家品种的生存能力,民盟中央还建议,加大对农家品种和地方特色种质资源的保护力度。通过打造特色品牌、拓展销售渠道等方式,提高其市场认可度和经济效益;加大宣传力度,让消费者了解其独特品质和价值,培养购买意愿;对种植农家品种的农民给予适当补贴,弥补产量上的劣势,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
仅仅依靠外部的保护措施还不够,如何让老品种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生机,是保护工作中另一个重要课题。土地是保护和传承农家品种的主阵地,但民盟中央在调研时发现,因人力成本与种植成本高,许多农作物的老品种被“束之高阁”,保存在种子库里,没有机会接触土地,不利于农家品种作物与地方特色种质资源的传承与活化。
种质资源收集不易,亟须采用科学手段妥善保存。针对这一问题,民盟中央提出,加强对农家品种和地方特色种质资源的优良基因挖掘,建立种质资源基因库,通过建立开放的共享机制,扩大地方特色种质资源的应用范围,提高利用率。以揭榜挂帅或科研专项的形式,开展农家品种和地方特色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研究。
据了解,各地在保护种质资源实践中也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例如,过去“施家梨”曾广泛种植,但受种植技术、经济收益等多方面影响,近年来种植面积大幅萎缩,物种生存受到威胁。当地政府在了解到“施家梨”面临发展困境后,从2023年起,连续3年每年向苍溪梨研究所划拨500万元,用于“施家梨”种质资源的培育栽种。如今,“施家梨”重新面向市场售卖,成为地方特色种质资源焕发新生命力的成功实践。
“保护不是把资源锁在库里,而是要让它们在田间地头活起来。”范永山表示,应探索出农家品种的“保护﹢开发”模式,让该领域的人才发挥专业优势,使老品种农作物焕发新的生机。
“每一粒乡土种子,都承载着祖辈的智慧与乡愁,守护它们,就是守护我们农业的文化DNA,守护乡村振兴的精神根基。”范永山认为,从更深远的意义来看,农家品种和地方特色种质资源不仅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更是承载着文化内涵的瑰宝,而科研人员在加强农家品种培育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为解决保存在育种单位的农家品种利用率低的问题,民盟中央提出,加大对育种单位的资金支持,鼓励科研人员对保存的农家品种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其优良基因和特性。建立育种单位与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作机制,推动农家品种的产业化开发。同时,建立农家品种资源共享平台,促进资源的交流与合作,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我们保存的那些农家品种,很多都有独特的抗逆性、优质性,如果能得到开发利用,价值很大。”一位育种单位的科研人员表示,民盟中央的建议说到了他们的心坎里,希望能有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让这些沉睡的资源成为未来的宝藏。
除了人工培育的农家品种,野生作物品种及农作物的野生近缘植物的保护同样不容忽视。针对气候环境变化和人为采挖导致野生作物品种减少的情况,民盟中央建议,加强对野生作物生长环境的保护,建立野生作物自然保护区,改善其生存条件,提高其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同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野生作物的保护范围和保护措施,加大对非法采挖行为的打击力度,从源头上遏制资源的流失。
而对于农作物的野生近缘植物,其保护与农业生产方式密切相关。为此,民盟中央提出,大力推广绿色种植理念,引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增强其环保意识和科学种植水平,为野生近缘植物的生长创造良好条件。同时,加强对农业投入品使用的监管,严厉打击滥用行为。
“农家品种和地方特色种质资源是农业发展的根基,保护好它们,就是保护农业的未来。”范永山说,相信在各方的努力下,这些承载着历史与希望的“乡土种子”,一定能在新时代的田野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记者 陈姝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