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万顷的乳山湾,离岸生态牧场中,正上演着“小牡蛎撑起百亿大产业”的生动故事。
盛夏时节,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张国范研究员,又一次走进位于乳山的山东灯塔水母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养殖基地,他拿起一只牡蛎,仔细观察它的生长情况和肥满度,“这是我们研发的主要品种之一‘海蛎1号’,定位是高端牡蛎,无论是口感还是营养价值,都堪比国际知名牡蛎品牌,价格也高,每年大概能创造10亿元的产值。”每隔一段时间,张国范就要到养殖基地检测水环境变化、牡蛎生长变化。
以往,牡蛎在冬末初春最是肥美,夏秋季是繁殖期,并不适合食用,但是近几年,张国范和团队基于三倍体育种技术创新,推出了更适应现代海洋牧场需求的生态友好型牡蛎品种“前沿1号”,实现了一年四季的美味供应。
“无论什么品种,健康都是第一位的。”张国范告诉记者,这个健康不单指牡蛎,更包括养殖环境。他们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生态产业技术体系:建立适应性生态提升技术,动态优化牧场环境,开发生态健康监控与风险预警预报技术,为牧场装上“生态听诊器”,科学规划养殖密度,确保生态承载力不超限。“每亩养殖水面,最合理的养殖容量是1.1至1.4吨,多了就会影响牡蛎的大小和质量。”
作为我国应用海洋生态学和资源绿色应用领域的科技带头人,张国范坚持“生态与经济共赢”模式,数十年如一日深耕海洋生态牧场,推动“乳山牡蛎”打入高端市场,品牌价值跃升至193亿元,年产值突破50亿元。乳山海域氮磷等关键理化指标下降了35%,主要水质理化指标长期稳定在国家I类水质标准,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6.8%,实现了“水清、滩净、物丰”的生态愿景。如今,张国范的贝类生态产业模式,已推广至全国海域。
张国范“拿得出手”的成果,远不止乳山牡蛎。他带领团队自主培育出我国首个贝类新品种皱纹盘鲍“大连1号”,并通过杂交技术显著提升其成活率、生长速度和耐高温性,使鲍鱼养殖区域从山东、辽宁扩展至福建,产量也由原本的不足百吨增至20余万吨,曾经的“海产八珍之首”走进寻常百姓家。皱纹盘鲍作为岩礁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带动了藻类等多样生物的增加,也带来了远超预期的“蓝色利息”。张国范因此荣膺国际鲍业协会杰出成就奖,其研发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此外,面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近海海底贝类资源严重衰退、几近“荒漠化”的严峻挑战,张国范创新性地提出并实施以生态关键种——蛤仔为核心的近海海底生态牧场建设工程,构建起从苗种到收获的完整技术体系,成功逆转了生态颓势,驱动我国蛤仔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产量跃居世界首位。这成为国际公认的贝类资源修复典范,他也因此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生态科技为犁,深耕蓝色国土。张国范及团队带动发展起百亿规模的贝类产业,更探索出可复制、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经济发展道路,将论文写在了万里海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