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法政学院“青衿筑梦,阡陌兴农”实践团以“聚焦城市产业发展,探寻经济振兴之路”为主题,深入昆山和苏州两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此次实践旨在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城市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探索经济振兴的内在动力,同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为团队成员未来的职业规划和社会认知积累宝贵经验。
昆山和苏州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业发展模式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昆山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市榜首,苏州则以强大的制造业和创新能力闻名全国。实践团希望通过此次调研,总结两地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分析面临的挑战,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同时为团队成员提供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实践团的第一站是昆山。踏入昆山的那一刻,团队成员便被这座城市的活力所震撼。昆山虽为县级市,但其经济实力和城市风貌远超普通县域。东接上海、西连苏州的地理优势,使其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中的“枢纽明珠”。
团队成员首先参观了昆山的文化地标,感受这座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在古戏台前,大家聆听了昆曲的水磨腔,欣赏了昆山民歌的婉转韵律。这些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都市的繁华景象形成鲜明对比,让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昆山“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独特魅力。
随后,实践团走进昆山的产业园区,重点调研了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两大支柱产业。在一家老牌IT企业的展厅里,团队成员了解到昆山如何从早期的电子信息产业起步,逐步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IT产业制造基地。从电脑配件到整机设备,昆山的生产线曾支撑起中国IT制造业的半壁江山。而在新建的元宇宙产业园,团队成员见识了VR设备和数字孪生技术的研发场景,感受到昆山从“制造”向“智造”跨越的决心。
讲解员向团队成员展示了一组数据:昆山连续20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市榜首,2024年GDP突破5380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超1.2万亿元,进出口总额达8147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7万元。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昆山敢闯敢试的精神和无数企业的辛勤付出。
实践团还考察了昆山的城市建设与民生保障成果。在阳澄湖两岸科创中心,塔吊林立,现代化研发楼拔地而起;青阳港中央商务区则展现了生态与商业的完美结合。在与当地居民的交流中,团队成员了解到地铁线路的延伸、教育医疗资源的优化等民生改善措施,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红利。
实践团的第二站是苏州。作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重镇,苏州以其发达的制造业和创新的产业模式吸引了全球目光。
出发前,实践团成员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对苏州的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初步了解。苏州是制造业强市,工业占GDP比重高,规上工业总产值位居全国前列。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等产业规模庞大,同时正在积极构建“1030”产业体系,力求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实现突破。
实践团首先来到苏州工业园区,这里聚集了众多高科技企业和创新型公司。在一家电子信息企业,团队成员参观了现代化的生产线和研发中心。现代化的厂房和自动化生产线让大家印象深刻,机器人在流水线上精准作业,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随后,实践团前往苏州高新区,调研当地的新能源产业。在一家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团队成员参观了生产车间和电池研发实验室。相关负责人分享了他们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布局和技术突破,强调了产业链协同的重要性。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让团队成员深入了解了昆山和苏州的产业发展现状,也为大家提供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通过实地调研,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政策支持和产业生态建设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两地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也让大家意识到经济振兴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团队成员表示:“这次实践让我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有了更清晰的方向。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需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经济建设贡献力量。”实践团的指导老师表示:“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能够将所见所闻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将来为城市产业发展和国家经济振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昆山和苏州的发展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借鉴,而实践团的调研之旅也为团队成员的人生旅程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中国城市还将创造更多奇迹,而这些年轻的见证者和未来的建设者,也将带着这份震撼与启发,继续前行。
(通讯员:渠若冰,张艺嘉,曹琪,朱雨轩,李璐妍,华蕊,葛蔓旋,黄艺伟,杨纯,王莎莎,张文卓,衡柏蓉,卿秋,石子川,杨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