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7时,甘肃海亮新能源材料研究院的实验室依然亮如白昼。解进博士盯着电脑屏幕上跳动的铜箔物性数据,指尖在键盘上快速敲击——这是他加入研究院的第22个月,也是这个人均年龄32岁的团队冲刺新型铜箔技术突破的关键期。
在兰州新区这片土地上,正进行着一场热烈的“双向奔赴”:当地以政策为帆、平台为舟,为人才搭建起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而人才则以智慧为笔、创新为墨,在这片热土上书写着产业升级与技术突破的答卷,共同孕育着新质生产力的无限可能。
时间回溯到2022年盛夏,百林科(兰州)新材料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贾新明盯着层析填料的实验数据,眉头紧锁。作为国内生物制药分离纯化的核心材料,层析填料长期被国外技术垄断,国产化进程屡屡碰壁。“当时公司面临着层析填料技术瓶颈等难题,想突破技术瓶颈,好比摸着石头过深河。”
随着兰州新区梳理出企业“需求清单”,针对性引进各专业领域人才,百林科组建起了涵盖多学科的研发团队。
如今在企业研发中心,各组室的工作都热火朝天地进行:蛋白质研究组在优化分子结构模型,化学实验组正调试反应釜参数,材料科学组则对着电子显微镜分析填料微观形态。遇到复杂项目,组间协作、外部专家视频会诊成了常态,曾经的“技术孤岛”变成了如今的创新共同体。
“现在我们不仅突破了3项层析填料核心技术,还自主研发出2款替代进口的产品,价格比国外低30%。”贾新明说,去年企业产值翻了一番。
百林科的蝶变,是兰州新区人才驱动创新的缩影。当人才与项目、资源、政策精准咬合,科技创新的齿轮便有了持续转动的动力。
近三年,在兰州新区,有1200余名急需紧缺人才涌入企业车间,61个高层次团队扎根实验室,15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在政策护航下茁壮成长。
百林科(兰州)新材料有限公司里,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展开中。本文图片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魏晓倩摄
通过青年人才引进计划加入甘肃海亮新能源材料研究院的博士解进,至今记得初到海亮时的震撼:“全球最大的铜箔生产基地就在眼前,干勇、吴锋两位院士领衔的团队就在隔壁办公,还有国际领先的数字孪生管理系统——这不是实验室,是能把论文写在生产线的‘梦工厂’。”
海亮的引才密码藏在细节里:对顶尖人才实施研发经费、人员编制、项目周期“三不设限”,与兰州高校共建产学研基地,连人才公寓都配套了子女入学“绿色通道”。
在兰州新区,这样的创新平台不止一处。石化集团的同位素药物实验室里,院士团队正调试伽马探测器;博睿重装的车间内,与院士合作研发的泥浆泵样机即将下线;宝武碳材料研究院的反应釜中,新型负极材料正经历千度高温淬炼……183个创新平台如同繁星,照亮了绿色化工、新能源等产业的升级之路。
数据更具说服力:兰州新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7%,每万人研发人员数131人,202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15.46亿元。当平台筑好了巢,人才便有了展翅的底气;而人才的智慧涌流,又让平台成为孕育新质生产力的“孵化器”。
在兰州新区专精特新化工产业中试基地,建设工作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烈日下,20栋中试车间的钢结构骨架已成型,部分车间的反应釜、精馏塔已安装就位。
这个总投资12亿元的基地,肩负着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使命。于艳说,基地还柔性引进9名精细化工专家,从项目评估到工艺优化全程护航。
目前,基地已吸引10余个中试项目签约。于艳站在规划图前畅想:“等全部投用,这里会聚集上百名转化人才,让实验室的‘创新种子’在中试基地生根,到产业园结果。”
从百林科打破国外垄断,到海亮攻克极薄铜箔技术,再到中试基地架起转化桥梁,人才与创新平台的双向奔赴,正让这片土地焕发新生。
正如兰州新区科技创新局局长杨天岳所说:“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创优创新环境,让人才敢创新、能创新、创成新。”(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魏晓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