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之城,创新潮涌。7月24日,由新华网主办、新华网思客智库承办的“打造科创共同体 共育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思客会在安徽省合肥市举行。在“共创共赢 打造科创共同体”思客对话环节,来自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如何打造科创共同体,赋能新质生产力展开深度探讨。
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这三大产业不仅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更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阵地。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绝不意味着忽视、放弃传统产业。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在思客对话环节发言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强调,要高度重视传统产业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他指出,新质生产力必须实现新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而当前融合潜力最大的领域恰恰在传统产业。他说:“以科大讯飞为例,其研发的大模型技术最主要的应用场景也集中在传统产业领域。此外,数字技术、绿色技术等创新成果在安徽传统产业改造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当前,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正在深刻改变传统产业形态。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方明分享了人工智能赋能传统产业的创新实践。他指出,人工智能对产业的加持作用可以用“降本增效”和“可持续”来概括。以智慧养猪为例,“一个猪舍如果有上千头猪,AI‘饲养员’可以做到通过每头猪的‘哼哼声’判断这些猪里哪些是不健康的,并高效、持续地对不正常的样本进行分析,这些都是传统农业做不到的。”
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安徽省量子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唐世彪在思客对话环节发言
量子信息技术是培育未来产业、构建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国家战略竞争力的体现。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安徽省量子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唐世彪表示,在技术攻关的实践探索中,我们深刻认识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重要性,任何依赖进口或者拿来主义的发展路径,终将面临“卡脖子”的困境。唐世彪指出,“现阶段要把关键技术做大做强,继续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双轮驱动的模式,在先行先试中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面临的挑战是什么?刘世锦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瓶颈已从供给端转向需求端,突出表现为消费市场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有效需求不足。虽然衣食住行等基本消费已趋饱和,但教育医疗、养老住房、文化娱乐等消费仍存在巨大缺口。这导致企业即便掌握先进技术也面临“有产品无市场”的困境,创新投入难以获得合理回报。他认为,当务之急是要提振消费,保证企业创新的可持续性。
哪里产业生态好,哪里就出新质生产力。打造高效的科创共同体,是重塑和优化产业生态,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
近些年,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科技进步越来越呈现出跨界融合创新的态势。如何真正实现从“单打式创新”到“集群式创新”的转变?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合肥)执行主任程羽以低空经济的发展经验为例,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低空经济领域的创新不仅包括技术本身的进步,还涉及基础设施、安全智联、政策法规、规范标准、电池电机共性技术组织体系化的创新。”他表示,让更多主体参与其中,释放更多共性的制造技术场景,就能利用好方方面面的科创资源,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打造更高效的科创共同体,不仅有赖于多个领域科创主体的跨界融合,也在于一个产业链条内部的“无缝对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黄群慧认为,一个产业链条既要有“从0到1”的创新,还要有“从1到N”的产业化过程,只有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才能破除科研与生产“两张皮”的现象,推动分工效率的提升和生产力的跃升。
推动科创共同体建设,还必须将有效市场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为此,地方政府如何发挥更大作用?程羽认为,一是针对一些优质科创主体可能面临的融资难题,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可主动进行预投入;二是针对传统产业需求与新技术应用之间存在信息差的问题,地方政府可从中“牵线搭桥”,促成科技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双向奔赴”;三是要进一步探索新技术应用以后利润分配机制的问题。此外,唐世彪还强调了政府在关键技术攻关上起到的重要作用。他表示,类似量子计算这样的复杂前沿科技,需要从基础研究做起,需要耗费极多的时间和财力,“政府的长期支持和投入,是克服‘卡脖子’问题的关键。”
近年来,合肥培育出以科大讯飞、国盾量子为代表的一批科技领军企业,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形成集群优势。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安徽合肥科创资源丰富,科创企业众多,合肥倡导的“和合之美”,正是通过整合各方生产要素,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在科创共同体中,大家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
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格局深刻演变,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关键技术领域的国际博弈加剧。科技创新如何处理好开放合作与自主可控的关系?刘世锦指出,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国内市场,内循环具备规模经济优势,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国科技创新应坚持“以我为主,能开放则开放”的原则,但在关键领域必须建立自主可控体系,做好技术备份。
黄群慧从产业安全角度提出分类解决方案。他将产业安全挑战归纳为三类:一是“能力缺失型”安全挑战,需通过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二是“产业外迁型”安全挑战,建议保留“智能母工厂”确保核心制造能力不流失;三是“韧性不足型”安全挑战,需建立必要的战略备份。黄群慧说:“企业走出去是发展常态,但要确保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可以通过在国内保留核心工厂,同时在海外复制生产的方式,既拓展国际市场,又保障产业安全。”
“思客对话”是新华网思客智库打造的思想交流平台,聚焦经济社会热点话题与前沿问题,邀请专家学者以对话形式探讨创新理念与实践探索,传播智库声音,回应社会关切,服务公共决策。(记者:孙惠 马宇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