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果超市,一项项创新技术如同商品般整齐“陈列”,企业可按需领取卡片对接。
7月23日,记者走进位于江海区龙溪湖阅读中心的科技成果超市,一项项创新技术如同商品般整齐“陈列”,来自企业的技术需求与高校的科研成果在这里精准配对。启用当日,已促成3家企业与科研团队达成技术合作意向。
这座跨区域科创平台的落地,源于江门市委的统筹布局。前不久,在江门市委支持推动下,江海区政府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签订共建成果超市(江门专区)合作备忘录,在江门高新区(江海区)设立成果超市专区。
从“江海汇”江海制造形象店落地深圳福田,到深圳先进院成果超市(江门专区)在江门江海揭牌运营,江海区不断加强深圳与江门跨行政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推动“深圳研发+江门转化”模式落地生根。
超市的前沿新科技体验从一张卡片开始:来自深圳先进院的技术成果整齐地挂在墙上,并以不同颜色进行区分标识,顾客通过感应装置扫描卡片上的条形码,即可在电子屏或手机上获取技术创新点、应用场景、合作方式及研发团队信息;若需深入对接,可直接带走卡片与科研人员联系。
“服务要精准,先得弄清‘谁需要服务、需要什么服务’。”深圳先进院发展处处长毕亚雷介绍,成果超市(江门专区)并非静态展示空间,而是一个动态优化的创新平台——通过统计卡片取走量,团队会定期替换需求较少的项目,确保技术供给始终贴合产业一线。
江海区已成为众多深圳创新企业的制造基地,两地企业家因产业关联建立起紧密联系,如深圳市同川科技有限公司是位于江海区的汉宇集团控股旗下企业、深圳市利和兴股份有限公司采用“深圳总部+江门基地”“深圳研发+江门生产”合作模式在江海区设立生产基地利和兴智能装备(江门)有限公司……
“在江门与企业交流的‘语境’,和在深圳几乎一致,甚至不少企业家身兼两地身份。”毕亚雷举例,深中通道通车后,深圳科研人员中午出发、下午办事、晚上返程的“跨城日程”已成为常态,地理距离的缩短加速了创新要素的流动。
融入湾区创新链条,意味着江门企业能够更深度、更有效地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五邑大学成果转化中心主任梁岩认为,深圳先进院成果超市(江门专区)将成为深江科技合作的桥梁,加速产业集聚,助力江门产业发展。
“通过深圳先进院成果超市(江门专区)与深圳的创新网络实现紧密融合,江门企业不仅有机会接触更优质、更高端的市场,还能促进其与资本及合作伙伴展开合作,进而切实提升自身竞争力。”梁岩说。
深中通道通车1年来,江海与深圳的“1小时通勤圈”成为现实,“深圳总部+江门基地”模式加速落地,累计引进超亿元深圳项目19个,实现在新型储能、低空经济等领域与深圳的深度合作。
尽管产业协作跑出加速度,但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仍存在痛点。企业技术需求难精准匹配,科研成果常被“束之高阁”。
深圳先进院成果超市的落地,就像为“江门产业”接上了“深圳脑袋”——通过整合深圳先进院的顶尖科研资源,将技术成果“翻译”成企业可“拿来即用”的解决方案。
“成果超市的意义,就像深中通道拉近了江门与深圳的物理距离,更在科技层面产生了化学相融。”欧佩德伺服电机节能系统有限公司在深圳先进院成果超市(江门专区)启用首日与深圳先进院签订协同创新合作备忘,该企业副总经理杨威透露,欧佩德计划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与深圳先进院展开合作。
更值得关注的是,成果超市并非简单复制深圳模式,而是为江海区“1+3+2”现代产业体系“把脉开方”。“这是深圳先进院首次与地方政府共建定制化成果超市,我们根据江海的产业需求定制内容,特别设置了安全应急产业、新一代电子信息、前沿新材料等专栏。”毕亚雷介绍,团队已深度走访辖区内数十家企业,推动“需求从市场中来、问题从企业中出、成果到产业中去”的转化路径。
从深圳研发到江门转化,从技术源头到市场终端,这场跨越珠江口的创新实践,正推动深江科技协同创新。“我们将持续深化与深圳大学、哈工大深圳校区等深圳高校的战略合作,不仅要构建协同创新的实体化平台,更要引入深圳的顶尖科研力量,解决本地产业升级的‘卡脖子’技术难题。”江海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