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硅谷”迈向“世界中关村”,如果说繁华的首都北京是中国乃至全球科技创新的关键枢纽,那么中关村则是中国科技创新版图上一颗璀璨明珠。2024年,中关村示范区蝉联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第一,预计规模以上企业总收入9.4万亿元,同比增长8%。
“我在中关村这么多年发现,缺的永远不是钱,缺的永远都是优秀的创业团队、优秀的创业项目和高成长的企业。即便是在最具创新活力的中关村,每年仍有大量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有效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一方面是钱找企业,另一方面是企业找钱。这不是简单的融资难和融资贵等表象问题,而是缺乏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的机制。”这是北京中关村银行董事长郭洪在创立初期就表明的成立初衷。
北京中关村银行作为国内科技金融创新的先行者,致力于为北京市科创、民营和小微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综合金融生态服务。通过积极探索认股权贷款等投贷联动业务模式,北京中关村银行已逐步形成以“认股权贷款”为核心、以“惠才”系列特色产品为协同支持的科技金融产品体系,累计为 2000余家科技型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其中科技金融信贷服务客户数超过 900户,投贷联动业务累计服务客户数近 500户,客户覆盖生物医药、商业航天、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北京中关村银行自成立起就持续探索通过投贷联动业务模式为未来独角兽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新路径,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打磨特色业务模式的同时积极构建可以连接创新创业生态和金融生态服务的能力,针对目标客户打造“3+2”服务模式,提升银行品牌价值。为企业对接政策、机构、行业三方面资源,提供专业化宣传和培训两项特色化服务,构建矩阵化创新创业生态服务体系。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某卫星核心载荷供应商,正处于商业化初期,其技术广泛应用于国防安全、应急救灾、环境监测等关键领域,并在我国数字经济、智慧城市建设及未来低轨卫星互联网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深入了解该企业即将完成的新一轮股权融资协议,并对其技术应用及市场潜力进行充分评估后,北京中关村银行决定在无资产抵押的情况下,为其提供数百万元的“投联贷”产品授信方案。该笔资金主要用于支持企业及其子公司的日常运营及研发投入,保障企业在关键发展期的资金需求,助力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
在授信审批过程中,北京中关村银行充分考虑了企业未来经营收入和外部融资来源,为企业构建更加灵活的资金安排。此外,积极携手投资机构,提供股权投资后的增值服务,为被投企业赋能,助力航天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崛起。
下一步,北京中关村银行将继续深化贷款+外部直投模式,联合产业资本、政府基金及市场化投资机构,积极构建创新创业生态服务圈层,为更多科技创新企业提供高效、精准的金融服务,助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当前,航空航天、新能源、高端制造等领域的“硬科技”企业正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推动我国科技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
众所周知,航天产业的高技术壁垒及长研发周期,使得初创企业面临巨大的资金需求挑战,其早期营收、利润有限以及研发风险等因素又使得传统信贷模式难以满足其融资需求。而北京中关村银行凭借创新的投贷联动业务模式,为科技企业提供更加灵活和精准的金融支持。
2024年1月11日13时30分,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山东海阳附近海域使用“引力一号”(遥一)商业运载火箭,将搭载的云遥一号18星至20星共3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飞行试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这枚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是由东方空间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空间”)自主研制,创造了中国运力最大民商运载火箭、中国首型捆绑式民商运载火箭等多项纪录。
而北京中关村银行作为首家授信合作银行,积极支持民营商业火箭头部企业加速发展。从初次拜访企业到为客户批复授信额度,业务团队与评审团队紧密配合,协同开展尽职调查活动,全程仅用时一个月。东方空间是该行第一家商业火箭企业,实现了该行服务企业在商业航天领域的全产业链覆盖。
这份“看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北京中关村银行在2023年成立了航空航天产业业务团队及评审团队,吸纳了一批具有理工、金融综合背景的专业化人才,专注于航空航天产业研究、客户服务和授信审批,结合行业共性问题研发创新型金融服务产品。目前,北京中关村银行航空航天产业客户已覆盖航天上游卫星及载荷制造、中游卫星运营、下游终端设备及部署应用。
金融风控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已成为银行业服务创新的核心命题。作为以中小微科创企业为主要服务客群的科技银行,北京中关村银行依托前沿技术,深耕场景智慧金融生态,构建起了一套“数据驱动、技术赋能、场景闭环”的智能风控体系,致力于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加安全、精准、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在筑牢银行业务护城河的同时,逐步走出了一条差异化发展的创新之路。
北京中关村银行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为核心,自主搭建了“智能风控决策平台”,实现了信贷风险识别、监控、决策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在数据层面,北京中关村银行通过对接金融综合服务网、北京税务、金融大数据等政府数据平台,整合征信、工商、税务、司法等多维度信息,不断完善外部数据采集工具,结合银行场景智慧金融特色数据,快速构建起客户信用画像,支撑实时决策需要。同时,该行通过建设风险数据集市和沙箱分析环境,按主题实现风险数据聚合,避免了“信息孤岛”,不断丰富风险量化维度和指标体系,支撑快速开展业务分析、策略复盘和模型监测等活动。
未来,北京中关村银行将持续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与金融行业的深度融合,探索更多前沿技术在风控领域的应用,以进一步提升银行风险识别的精准度和决策的智能化水平,为银行的稳健发展筑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