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WAY(中国必威)官方网站

石首:“生态田”尽显“科技范”|必威|官方网站
公司新闻 分类
石首:“生态田”尽显“科技范”发布日期:2024-12-05 浏览次数:

  生态稻田是怎样的?在石首高基庙镇百子庵村的稻田里,农业科技工作者对此有精准的“画像”。

  稻田里不止有水稻,紫云英、香根草、硫化菊、睡莲、鸭子、青蛙、田螺、蚌壳、昆虫、鱼、虾、鸟随处可见。稻田并不孤立,它与生态沟渠、生物廊道、生态岛、生物湿地、循环水渠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了一个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

  稻田生态修复,科技创新是重要的驱动力。前不久,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三部委联合公布全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第二批典型案例,石首市农田生态系统修复工程示范项目成功入选,并向全国推介。

  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石首市农田生态系统修复工程示范项目实施区域包含高基庙镇、团山寺镇、新厂镇三个片区,总面积3万亩。其中,百子庵村是高基庙镇片区的核心区域。

  项目实施以来,石首市科经、农业、资规等部门围绕恢复农田生态系统主要功能,修复重构了田间的生态田埂、生态沟塘、生态廊道等生态要素,逐步恢复和保育田内生态肥力,整体构建出良好的农田自然生态系统。

  从1.0版本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追求高产高效,到2.0版本运用绿色防控技术减肥减药,再到3.0版本修复稻田生态系统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三级跳”的背后既有先进理念的引领,更重要的是科技支撑。

  百子庵村一组的田埂上,村党总支书记王鎔宇说起稻田里的“科技范”仿佛打开了话匣子。自从安装了监测设备,稻田里的墒情、苗情、病虫情、灾情都可以通过无线传感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进行实时监测。“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还真不敢相信水稻还可以这样种。”王鎔宇说。

  科技创新为现代农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在新厂镇星光村,给水稻“打疫苗”、治“未病”一度是村民们当中流传最火热的话题。“打了疫苗的水稻抗病虫害能力明显增强。”石首市级科技特派员杨正武说,植物疫苗正是来自华中农业大学和洪山实验室的新技术。

  今年10月9日,湖北丰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华中农业大学签约成果转化项目,转化金额达到500万元,创我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历史新高。在省科技厅组织的2024年乡村振兴实用技术大赛中,稻鸭虾“双不双精准”绿色种养技术,斩获大赛优秀奖,为稻鸭虾产业提档升级交上了“高分卷”。

  石首市经济发展促进中心主任、高级农艺师付维新介绍:稻鸭虾“双不双精准”绿色种养技术是以华墨香水稻品种为核心的一种新型农业技术。这项技术充分利用稻、鸭、虾三者之间的时空资源和互利共生关系,全程实施不打农药、不用渔药、精准肥料、精准饵料的双不双精准管理办法,可以有效减少生产资料投入,稳粮提质增效,提升土地生产力。

  依托华中农业大学和洪山实验室,星光村大力发展“双不双精准”稻鸭虾产业。由华中农业大学免费提供种子、技术,指导村民自己种植华墨香水稻,华中农业大学以保底价格进行收购。同时,引入武禽10号、潜江红3号等优质品种。目前,星光村及周边农户种植华墨香水稻面积已超过2000亩。

  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农业科技供给水平,是实现高水平的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保障农业安全的现实需求。石首市天字号瓜蔬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拥有设施大棚5000亩,辐射带动周边地区10000多亩,获得了“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湖北省星创天地”“荆州农科院科研成果示范基地”等荣誉,是国家菜篮子基地和农业农村部设施蔬菜标准园。

  天字号瓜蔬产业星创天地与湖北省农科院、武汉市农科院、荆州农科院和长江大学园林学院长期开展科技攻关及产学研合作,进行全国西甜瓜新品种选育试验示范品种最多达102个,还制定了《大棚西瓜甜瓜与莴笋轮作周年生产技术规程》地方标准。合作社设施“瓜-瓜-菜”绿色生产集成技术解决了设施西甜瓜连作障碍,连续三年被列为荆州市农业主推技术,2024年被列为湖北省农业主推技术。

  近年来,石首市以创新型县(市、区)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双平台”建设为引领,用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扎实推进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2024年,石首市按照“双向选择,基层需求与技术专长相结合”选派原则,共推荐选派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249名,其中省级科技特派员8名,荆州市级科技特派员21名,服务领域分别涵盖水稻、油菜、果蔬、水产、畜禽等主导产业,覆盖全市15个乡镇办区。

  市科经局科技服务股负责人赵茹介绍:目前,石首市已经建成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39家,荆州市级以上星创天地27家、企校联合创新中心24家,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农艺师27人,科技示范主体400多户,院士专家工作站4个。石首已建成了2万亩西兰花基地、5万亩鸭蛙稻基地、40万亩稻田综合种养基地、10万亩果蔬基地、30万亩优质油菜基地、7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越来越多的农业科技研发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澎湃动能。

  1、凡本网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荆州广播电视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