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事关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根本改变的关键时期。因此,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需求导向,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围绕原始创新、技术开发,商业应用全价值链,全面推进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科技工程。建立一批光伏、风能、氢能、生物质能等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清洁能源高技术产业基地,开发区域清洁能源智慧供暖供热体系,加快探索智慧化分布式能源网络技术。构建城市能源管理网络,充分调用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手段实现能耗监测与监管提升节能诊断能力和节能降碳潜力。深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生物利用与碳捕集利用封存技术结合等脱碳技术开发和示范工程,降低二氧化碳捕集能耗和成本,为实现碳中和提供技术支撑。
大力研发电能替代、氢基工业、生物燃料等工艺革新技术,包括电炉流程集成技术、氢能还原技术、水泥熟料替代技术和电乙烯裂解炉技术等,加快发展节能减排先进技术、提高能效技术,从源头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深化能源供给及装配工艺改革,提升主动式—被动式能源联用技术水平,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技术,大幅消减建筑行业碳排放量。构建城市群智慧交通管理体系,科学评估运输方式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多式联运、共同配送模式。推广低碳交通装备,加强新能源汽车以及节能技术研发,大幅提高电池储能与内燃机效率。积极推动餐饮低碳模式创新,开展餐饮设施设备低碳技术、餐厅环保节能技术、餐饮食品低碳处理技术攻关和低碳生态旅游示范科技攻关。
提升绿色化工制造技术,实现化工原料、反应介质、合成工艺、制造过程及终端产品绿色化。研发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能源低碳化的绿色生产技术,构建化工领域密闭化、管道化、连续化、数字化、清洁化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生态工业体系,研发新能源耦合利用技术、绿氢技术、能源回收与再利用技术。研发中国特色资源和非传统资源循环高效利用技术、原料多元化炼化技术、生物质资源高效高质化利用技术。研发物质流和能量流协同优化技术、能源流网络集成技术。优化生态工业产业布局,完善生态工业“院落”建设,促进我国生态工业绿色、低碳、循环、持续发展。
全面加快全球绿色交通网络建设科技工程,不断优化航线设计与管理水平。提升大型航空、渡轮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能力,推进无废航线、无废港口、无废锚地、无废岸线、无废客船、无废船厂建设。加速传统服务业绿色转型,积极构建绿色物流产业链,研发节能关键技术,探索绿色包装—低碳物流—节能仓储新模式,建设绿色货运配送科技示范工程。积极落实生物医药及健康领域绿色转型科技工程,提升中草药种植、培育技术,强化中草药原产地自然生态保护力度,积极开展原产地认证技术标准,持续推动医养结合及中医药健康养身技术创新,大幅提升生物医药及健康领域综合水平。
以农业经济低碳化为抓手带动农业生产过程的绿色化、农产品的优质化,加快低碳农业发展技术研发、集成和推广,打造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农业示范工程。支撑实施健康功能农业科技工程,对标“健康中国”战略,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以功能农业技术创新、熟化集成、功能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以及智慧型、可追溯性功能农产品的开发为主攻方向,探索高效的功能农业科技工程生产模式。以发展绿色高效功能农业和乡村人居环境品质提升为重点,以绿色农业投入品、节约增效技术、生态循环模式、绿色防控标准规范、污染监测预警等为主攻方向,分类型、分区域打造一批科技支撑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工程。
研发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的调查、观测、评估与数字化技术,开展重要原生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网络建设。实施统筹生态功能和碳汇功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大科技示范工程。研发推进生态物联网技术体系的实际应用,建设跨界环境功能监测预警体系。推动数字化生态产品种植环境筛选、产品生产精准调控、大数据气象及数字化营销等技术发展,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赋能。
研究制定面向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社会经济效益综合提升的复合环境问题综合解决方案。推动服务于景观价值提升、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污染治理科技工程。持续加强污染防治科技创新基础支撑能力,聚焦工业生产、电力、交通等重点排放领域,储备一批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推动重点领域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科技工程。探索海陆源头污染协同减量、海陆治理体系联动增效、“海陆空”一体化污染监控、陆海资源协同再利用的全方位、全过程、全链条海陆统筹协同治理重大科技工程模式。
建立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水文化、岸线“五水一线”统筹治理技术体系,充分发挥水资源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资源基础功能,重点针对水利工程防洪能力提升、区域协调水资源配置、河湖健康水生态保障、智能化监测监管体系等关键科技需求,建设水灾害防控、水资源调配、水生态保护功能一体化国家智慧水网重大科技工程。推动多领域、分类型、全过程的水足迹精准量化管理科技工程,推进水足迹跟踪评估、精准量化和动态调控,分类量化蓝水足迹、绿水足迹、灰水足迹,建立从水源到水龙头的全过程、精准化、智能化水足迹管理科技工程。
提升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促进大宗固体废物绿色、高效、规模化利用。构建工业园区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土地集约利用、水的分类利用和循环利用技术体系。推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节能降碳,促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与生活垃圾分类相衔接,提升国内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力度和品质。促进社会发展由“资源—商品—废物”的单循环向“资源—商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物质流转变。研发标准化、规模化、高效化的社会废弃物资回收和再生技术,推动社会发展节约化、低碳化、零碳化,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生态化水平。研发构建绿色低碳材料科技支撑体系,构建可再生、可持续、可循环的资源利用解决方案。
充分发挥金融业资金调控、行业引导、促进经济结构绿色转型的驱动作用,健全绿色信贷分类索引和绿色金融质量评估技术,全面实施上市公司、银行信贷环境信息强制公开,提升投资信贷绿色低碳化水平。基于生态产品和碳中和约束,加快建立有约束、有活力、相统一、可定价的全国碳市场,开发基于碳中和的碳金融产品,建立企业和公众碳信用账户体系,鼓励企业参与碳中和金融科技创新行动。
(王金南系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张红振系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工程咨询中心副主任;王夏晖系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总工程师)
卡塔尔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科学家通过分析391名志愿者的血液、尿液和唾液样本中的数千种分子,绘制出人体及其复杂生理过程的分子图。
(记者付丽丽)世界气象组织(WMO)近日发布的最新通报显示,今年9月至11月出现拉尼娜现象的概率为55%,而今年10月至明年2月出现拉尼娜现象的可能性会增加至60%,厄尔尼诺现象在此期间再次发展的概率微乎其微。
在中国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40周年之际,我国决定面向世界各国开放12个核科研设施和实验平台。
我国目前海拔最高的人工影响天气观测平台——中昆仑山顶人工影响天气云水资源综合观测系统平台日前已完成验收,正式投入使用。
日前,清华大学戴琼海团队在《细胞》上发表最新工作成果,宣布新一代介观活体显微仪器RUSH3D系统的问世。
将为我国下一代星地海量数据传输体系规划和我国新一代卫星地面站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9月上中旬,本报派出多路记者参与“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雪域高原焕新貌”调研采访活动,记录下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西藏实践。
“水库总库容22.49亿立方米,相当于360个西湖。”站在160多米高的大坝上,中核集团新华发电新疆叶河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孟涛一脸自豪。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中国气象局能源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已于近日正式启动。实验室依托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三家单位组建,并设有学术委员会。
眼下,在红河哈尼梯田元阳核心区的阿者科村,梯田即将迎来收割,不时能听到村民们在家里磨镰刀的声音。梯田红米、稻田鱼、鸭蛋等当地绿色特优产品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产业的发展让世界遗产品牌惠及当地群众。
一项新研究称,海洋鱼类的灭绝风险远高于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初步估计,从2.5%增加到12.7%。法国蒙彼利埃海洋生物多样性、开发和保护部门研究人员称,IUCN撰写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覆盖了超15万个物种,指导全球各地保护最受威胁的物种。
记者17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了解到,该台恒星物理研究团组和天文技术实验室近期基于机器学习,合作开发了快速计算恒星—行星系统潮汐演化的方法。
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上,发展中部地区地理标志特色产业,对于促进当地乡村全面振兴,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据《全国科技小院发展报告(2024)》显示,自2009年第一个科技小院成立以来,科技小院数量快速增长、参与主体愈加丰富,目前全国已建成1800多个科技小院,157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参与其中,参与专家达2700余名、入驻研究生1万余名。科技小院发展模式日益成熟,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组织力量。
药品监管部门坚持以“四个最严”要求为根本遵循,着力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效率和公平,统筹监管和服务,有效保障药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1至8月,国家药品抽检共计20696批次,合格率为99.43%。
国内首台工业级盾构滚刀智能换刀机器人、全球首款人工智能骨科手术机器人、元宇宙数实融合应用……
医生在浙江,患者在新疆。一场跨越近5000公里的5G超远程机器人肝脏肿瘤切除手术正在进行。只见医生在机器人手术操作台上,灵活地操控机械臂;手术室中,机械臂收到指令,精准地完成各项手术动作……目前,浙江各医院已完成50余例援疆5G超远程机器人手术。
每一项重大科技应用取得突破前后,均有对其理论上的持续争论。著名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引发的人与仿生人之间界限的讨论虽产生于20世纪,但一直延续至今,其蕴含的法律问题是人工智能究竟是否具备法律人格。
移动物联网是以移动通信技术和网络为载体,通过多网协同实现人、机、物泛在智联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
据了解,“晓医”依托讯飞星火医疗大模型,基于大量资深中医诊疗经验和专业知识图谱数据,构建了规模大、覆盖病种全的知识库,包括中医病症知识“400+”种、穴位知识“400+”种、常用中草药“300+”种、古代医案“6200+”份等。